2020.1.28 是《放下束缚》读书团体的第四周。
这周的阅读内容是防止暴力的产生、同理心、了解与分享感受、非判断表述。
以下是同学们的心得分享:
一、畅真:第四周读书分享
同理心,这个年过得有些特殊,由宝蕊老师带队组织了心热线,同理心就是首要强调的,这个时候想帮人的情节不自觉会出现,助人症候群的高姿态,不但不能很好的支持和陪伴对方,甚至会激怒对方。简单的专注、聆听、重诉就是最有力量的,然而却是最难做到的,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压抑了或多或少的情绪,这在陪伴中就会出现所谓的盲点!也会导致“听不到”最深的声音。
必须先用“心”了解自己,才有能力去读懂他人。用同理心去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必须放下自己个人的价值判断、投射与自我保护的外衣。只有全然地与对方用同理心的方式沟通,你的建议、想法,对方才能接收到。
真正的同理心是在了解自己之后才能了解听到对方。在生活中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同理心的力量。
二、丽兰:第四周读书分享
这个春节的计划完全被打乱,准备好的行程和学习计划,全部泡汤,疫情影响了我们大家,担心大家的安全,也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才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个假期虽然天天呆在家里,却非常少有自己的个人时间和空间,这些种种都让我有些烦躁。今天孩子睡的比较早,终于有时间看书了。
这几天发现自己特别没有同理心,特别是面对老公时,总想怼他,今天看完书内心平静了很多,因为我没有先“同理”自己,没有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所以很难去同理别人,这些天过的完全是家庭主妇的生活,忙完家务陪孩子玩,像陀螺一样,没有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可以静下来去听听自己,当我们自己不能听自己的时候,我们真的听不到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因为很多全职妈妈每天忙的像陀螺一样,然后身边也没有支持团体可以支持她,所以她们经常会被困住,以前我很难去同理她们,会偏见去认为她们不上进。
学习真的是一个不断重复和调整的过程,这段时间没有读书和学习,明显感觉自己会盲从很多。
三、小斯:读书心得的第4周
这章主要阐述了同理心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同理心,有两种方式:理解他人+真实表达自己。
表达爱与尊重的两个重要的沟通方式是:第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并分享感受。第二,沟通过程中不要出现价值判断的表述。说到同理心,不要先有任何判断,而是等到真正明白了对方的立场之后,再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实际上要做到真的太难了。难就难在,先不要有自己的评判!关于价值评判的表述,书中有了很多具体的谈话例子。
我发现生活中几乎99.9%听到的语言都是价值评判型的语言。我觉察到自己在与别人交际过程中,会尽量去回避这样价值评判的语言,如果一不小心脱口而出了,会马上收回,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变化。
另外,我想记录一下昨天和家公家婆的一次小谈话。三年前由于自己身心状态非常差,又被很多东西困住,和家公家婆也闹了一点不愉快。为此我其实一直挺自责的,关系相处中也有一些隔阂。但昨天的谈话,我看得见他们行为背后的善意,对于爸爸说的一些话,虽然一开始心里不太舒服,但是我知道这种不舒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尽量hold住了,然后很努力的听他说完。婆婆还担心我会受不了,示意家公不要再说下去,为了保护我。我当时就很大方的说,“爸妈,我明白你们表达的意思了,我知道爸爸是个很好的父亲,希望每个子女都好好的。那作为子女的我们,其实是希望你们能放轻松一些,保重好身体。”我不清楚这句话,他们听进去了是什么样的感受,起码我觉得自己能hold住说出这样的话,我已经是心里暗暗窃喜了。后来婆婆又表达说,其实他们都知道我的孝心,还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忍不住要跑去厕所擦眼泪,她说:“我看你也是努力会成功的人。” 当时感受到了无比的接纳和支持!说实话,除了我老公,我自己亲生的爸妈都没有这么对我说过那样的激励的话。(不代表事实,只是我自己感受不到而已,感受到多是担忧我的焦虑语言)。所以我非常感恩家婆!也感恩自己hold住了,首先去肯定了他们的付出和好意。加油加油!继续在生活中实践,突破!
四、杨倩:第四周读书心得
主要介绍同理心的作用和如何同理心:两种方式是理解他人和真实表达自己;表达爱与尊重的两个重要沟通方式是:1,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并分享感受;2,沟通过程中不要出现价值判断的表述。同理心就是不要先做判断,要等到真正明白对方立场后,再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道理看似再简单,实际要做到太难了,难在先不要有自己的评判,生活中太多的语言都是价值评判。️ 我今年过年在北京和父母,公公婆婆一起过年,再次觉察我内心的感受和波动,深深地感悟语言的魅力和杀伤力,当实际环境中不断醒觉,用同理心去倾听,增强辨识并感觉他人的情绪能力,创造和睦的氛围。(修炼无处不在呀)
五、薛天娥:第四周读书分享
当我读到这一章的内容时,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爱与尊重的沟通交流而非价值或者道德判断,明确具体的自我表达进而平等的协商,这个或许就是我小时候一直期待的民主家庭的最清晰的表述吧。
小时候我父亲很严肃,很少讲话、与他的沟通多停留在沉默或者要求中,只要不犯大错他一般也不会罚我,只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多半是单向式的他说我听,直到青春期的时候我开始有了自己强烈的想法想与他沟通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主动又清晰的表达自己,最后我被他一句价值判断激的开始与他对抗,直到很多年后我们的沟通还停留在表面再也没有深入过,而那次之后我与父亲的交流大多是通过母亲来沟通,而母亲说话多是自我的感受缺少客观事实,我与母亲的沟通就更少了,我初中之后一直渴望一个民主的家庭,只知道自由和尊重,凡事可以大家一起沟通协商并遵守完成,但具体民主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标准我也说不清楚。但是这一章的内容为我勾勒出了民主家庭的完整模样:彼此之间有爱与尊重的交流,倾听、被理解,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期待、需求和感受,无论所表达的事情怎样它都有被表达出来的权利,家庭事情可以平等的沟通与协商,最后共同遵守,并承担责任。通过本章节的学系,我也终于知道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对于家的期待。
六、温加韵:第四周读书分享
第四部分的阅读,感觉像是把亲子沟通课上的内容复习了一遍,同时又有所增益。
其中最深刻的是"同理心-理解他人"中提到,我们常常那么希望帮助别人,却没有深入了解别人问题的根源,结果可能越帮越忙。这种情况,在我面对另一半、孩子、父母甚至朋友的时候常有发生的,总自以为在对别人好,在帮忙别人,但反而给别人带来了伤害。因而在提供任何建议、鼓励与说教之前,先了解一下问题所在与根源真的十分重要。而整个沟通甚至是日常沟通相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遵循: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了解别人的感受与需要--用心倾听--真实分享自己--平等地协商达成共识。而其中了解接纳自我的功课便是所有关系、相处的基础。
关于感受分享:
对于了解感受,我们很容易陷入几种状况:1.把感受合理化2.隐藏与掩饰。这些状况妨碍了我们深入理解真实的感受,进入压抑了与积累了情绪。而对于感受的表达,我们也常进入了一个误区,把一些评价、想法、推论和空泛的形容词跟感受混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别人对你的误解甚至是消极情绪、反作用力,无法达到真实沟通的效果。
关于负责任:
1.权力抗衡与推卸责任:这是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认为别人做好了,事情就解决了
2.逃避问题:这样会种下问题与矛盾的根源
3.责备自己,却不了解真相:很多人认为只要责备自己承认错误就能把问题解决,但这反而让真正的问题压抑下去得不到解决,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七、文秀:第四周 读书笔记
对于同理心能化解冲突,矛盾,深有感触。同理心,是对他人所经历的、所考虑的、所行动的、所感受的,一种尊重与理解的表达。当一个人的感受被聆听,被接受之后,他会觉得舒服,开心,轻松。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其实那件事之前也听她说过,当时听了觉得,哇,她好厉害。她说她回农村盖房子,因为地皮的事和村长一家有矛盾冲突,但是,后来因为要拉水电,她不得不去和村长谈判,后来她还在村长家喝了粥,还和村长老婆搭肩膀,村长同意从他家拉水电到我朋友家。这次聊天,对于同一件事,我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一开始,她是和村长两公婆在争吵的(因为以前他爸留下争地皮的矛盾),慢慢她调整了自己(她也上过宝蕊老师的课的),她用到了同理心——理解他人,她平静下来了,聆听村长两公婆,去了解问题的所在与根源,去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同理他们,在对方觉得被听到,被理解的情况下,他们也觉得被尊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有心灵的空间来倾听对方的心声了。然后她用到了同理心——真实地分享了自己,她用“我”的信息,表达的是“我的看法、感受与需要”,在真实表达后,对方是接纳的,所以同理心在整件事里非常有效。
八、丽娜:第四周读书分享
1. 用同理心去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必须放下自己个人的价值判断、投射与自我保护的外衣。
2. 同理心,是对他人所经力的、所考虑的、所行动的、所感受的,一种尊重与理解的表达。
3. 能够清楚地、明确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与经验,以便让别人了解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用同理心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自己。
今天吃饭的时候,老公与婆婆因为一盘排骨的事情(只是导火索)发生了争吵。这也是我们结婚以来我第一次看到他们如此激烈的争吵。以前即使有争执,两人小吵两句,婆婆不出声事情也就过去了,但这次她反抗了。争吵的全程老公一直对婆婆充满了指责、批判、贴标签、反驳…,而婆婆坚持她的反抗。当老公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愤怒突然指向责怪婆婆从小不理他的时候(老公在两岁多的时候就成为留守儿童,跟公公婆婆聚少离多。即使结婚后也由于工作的原因也很少能回家。),婆婆的委屈、失望和伤心是完全爆发出来了。
我没有太多干涉他们的争吵,只是中途提醒老公两次让他冷静一下,然后引导孩子给奶奶递纸巾。这是因为一是对于他们的方言我还不能完全听懂,二是我觉得对于缺少沟通的母子俩来说有争吵好过无沟通。至少这次敞开的争吵可以一定程度帮助他们相互了解,带来一些反思,尽管也会带来伤害。
但是,当时我也一直在试图站在他们各自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去试图找到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我当时觉得老公完全没有站在婆婆的角度考虑,就想着等他们平静之后,再去用我的想法去跟老公沟通。不过,等我看完这章书之后,我还是决定不去主动跟老公提这件事情,除非他来征求我的看法。
其实,如果这次老公和婆婆的沟通能够用到同理心的话,结果会不一样,伤害也少很多。但我放弃使用我刚学到的知识去跟老公沟通,是因为我觉得太想帮他了,这样会让我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失掉分寸。而我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得很好,所以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先做好自己,自己在生活中多用同理心与家人,与孩子沟通。让改变一点点发生。
九、巧怡:第四周分享
这次再看同理心,对里面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同理,是同理不了其他人的。我们只有越明白自己的感受,才能更明白他人的。在最近自己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只是追着问自己感受,想通过感受找到自己的问题/需求,在找到感受后,也觉察到似乎那是问题/需求,但是内心却没有释然。最后还是通过对话的诉说,把内心的郁结打开,而对方其实并没有回复什么。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不能通过自己和自己对话解决,而是要通过与对方对话解决?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沟通中,我只是急于寻找问题,而把自己的感受当了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无视了自己有温度的感受,没有同理到自己,所以即使通过脑袋关联了问题出来,但是内心的情感并未得到处理,情绪依然在,处理方法也只是自己合理化自己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