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
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作者: d67771789540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09:51 被阅读51次

          书法,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学灵魂,五千余年的辉煌灿烂与苦难沧桑一览无余。①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意境》中指出:“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象形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显示着形象里的骨、筋、肉、血以至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汉字从其诞生之日起实用与艺术便结伴而行,形成了与纯表音文字不同的独特的美,其具有的情感艺术特质,用以表现生命,观照生命,提升生命。

      书法的神韵,借阴阳的和谐统一来体现。没有阴阳,无从言说客体的存在。书法表观的生命活力之美,结构规律之美,物象和质地之美,精神和意境之美外,无不从调理阴阳平衡出发。

      “技”者重在形,“道”则重在境。书道一事与万事万物一样,须顺其自然,合乎客观法则。万物自然无为的特征,彰显美的品性。一阴一阳之谓道。笔画、字法、章法、墨法中均有阴阳之道。阴阳自生其道,又与书法的要素结合共生,融化书法的“技”提升书法的境界。书法作为一门书写心灵的艺术,不能刻意为之,娇柔造作。

      日本著名书法家空海三十岁时在中国大唐学书法,驻足一年半,他说:“余在中国颇习骨法,今于墨法虽未得之,而稍觉规矩”。空海说的“骨法”显然就是笔法。笔法是有生命的。②如孙过庭《书谱》中呈现的“牵丝映带”,是笔画过度的自然书痕。再如运笔的疾缓节奏,犹如人的心电图,充满了生命的鲜活。

    结字遵循点画关系处理的基本法则,通过向背、高低、大小等形式而完成。③赵孟頫《武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画搭配分割空间,以求阴阳平衡。字的结构处理不当,影响终篇章法,导致阴阳失衡。

      “气韵生动”乃书法的生命。④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口透为洞,力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这里的“洞”诠释章法之留白。一字之间,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整篇之间都会有不规则的留白,使作品气韵生动,使欣赏者获得蕴籍丰富,生动连绵的艺术美感。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书法的避让、虚实、疏密、节奏,就是乐谱里的空拍,一首美妙的乐曲有空拍时,才能体现出韵律,节奏,快慢。如果一直快或是一直慢就不会有音乐美感。一副作品“内气”言笔划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

      ⑤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书法用墨讲究墨与水相辅相成。墨色要灵秀,清新可人;墨色要分轻重、浓淡,虚实结合。笔醺墨入纸,黑色处与留白处表现出阴阳,水和墨的调和就是阴阳的调和。⑥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中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

      “心境”是书写前提,心正气和,凝神静气。书法艺术里的喜怒哀乐是生命的本质,是不可抑制的生命冲动的审美化呈现。孙过庭说的“五乖五合”实际就是规范调和书家心态的法则,古人将阴阳贯通书法脉络,使之达到艺术最高境界。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母体。“书,心画也。”欣赏者与书家的心境契合,就能感受到美,美流动于眼感知于心。

    参考文献

      ①美学家宗白华《意境》。

      ②孙过庭《书谱》。

      ③赵孟頫《武兰亭十三跋》。

      ④刘熙载《艺概》。

      ⑤宋姜夔《续书谱·用墨》。

      ⑥元代陈绎曾《翰林要决》。

    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知书法的生命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qs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