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中,王毛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他的故事从一名奴隶开始,最终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臣,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家奴到亲信:王毛仲的崛起
王毛仲的早年生活并不顺利。由于父亲违法,全家被迫成为官府的奴仆。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展现自己的才华。
王毛仲以其“性识明悟”和“骁勇善骑射”的特质,赢得了临淄王李隆基的赏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王毛仲不仅在武艺上表现出色,更在智慧和忠诚上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离开长安任潞州别驾,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长安的安危。他深知在唐朝的盛世背后,长安城内暗流涌动。唐中宗的昏庸无能,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勃勃,使得朝政混乱,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要想维护李唐王朝,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开始“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特别是对守卫宫城北门的万骑部队,他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得力助手,不仅在武艺上表现出色,更在忠诚上深得李隆基的信任。他“布诚结纳”,与万骑将士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为李隆基的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韦后毒杀中宗,企图取李氏而代之时,李隆基与王毛仲的准备终于发挥了作用。在李隆基的策划下,万骑将士“皆愿决死从命”,一场政变悄然展开。不久,韦后、安乐公主及其亲信被诛杀,李隆基的势力得到了巩固。
尽管在政变过程中,王毛仲“避之不入”,但李隆基并未责怪他,反而“超授将军”,显示了对王毛仲的深厚信任与赏识。在政变后,王毛仲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他专掌太子东宫驼马鹰狗等坊,管理得法,深得赏识,未逾年便升至大将军、阶三品。随着韦后、安乐公主的伏诛,李隆基之父李旦复位,成为睿宗。李隆基被封为平王,掌管禁军和御马,很快又被立为皇太子。王毛仲的贡献,无疑为李隆基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唐朝的政局总是充满变数。皇太子李隆基在登基前夕,面临了来自太平公主的巨大挑战。太平公主,作为诛灭韦党、拥立睿宗的大功臣,其地位显赫,权势滔天。然而,她的野心并未止步,试图依靠宰相中的党羽,图谋政变,废黜李隆基,企图改易太子,最终导致了与李隆基的直接冲突。但这一阴谋最终败露,为李隆基所察觉。
在这场关乎唐朝命运的斗争中,龙武将军王毛仲再次扮演了关键角色。713年,王毛仲率领三百余名精兵,控制了至关重要的羽林军,为李隆基的反击奠定了基础。随后,他搜索并剿灭了太平公主的余党,宰相萧至忠、岑羲被杀,窦怀贞自杀,太平公主本人也被赐死。王毛仲在这场政变中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他被授与左龙武卫大将军的职位,进封霍国公,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唐朝军事和政治领域的重要人物。
李隆基的果断决策和政治智慧,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成功挫败了太平公主的政变图谋,还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最终顺利登基成为唐玄宗。
在开元九年,王毛仲被任命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一时之间,王毛仲的权力和地位无人能及。
权力斗争:失宠与赐死
然而,王毛仲的权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开元十八年年底,王毛仲之子过“三日”,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亲自下令赐予酒食金帛,并封其子为五品官。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王毛仲忠诚和功绩的认可。
然而,当高力士返回宫中,向唐玄宗汇报王毛仲的反应时说:“毛仲抱其襁中儿示臣曰: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当时,皇帝宠信的宦官往往为三品将军,高力士即被授以三品。毛仲极端瞧不起宦官,他对高力士所说的话意思无非是说:我此健全的小儿难道比不上你一个宦官?并不见得有拿小孩向玄宗报怨的意思。但这在唐玄宗看来,是对皇权的不敬和挑战。
唐玄宗的愤怒,源于王毛仲在诛灭韦氏时的表现。当时,王毛仲并未全力以赴,这让唐玄宗心生疑虑,认为王毛仲持有两端,不够忠诚。而如今,王毛仲对儿子官职的不满,更是触动了唐玄宗的敏感神经。王毛仲的这一行为,导致了他与唐玄宗之间恩义的衰减。唐玄宗的不满和猜忌,使得原本深厚的信任和赏识逐渐消失。这对于王毛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公元731年,王毛仲被玄宗下令赐死,结束了他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王毛仲的一生,是唐朝宫廷政治复杂性和残酷性的一个缩影。他从一名奴隶成为权臣,再到被赐死,反映了唐朝时期权力斗争的激烈和无情。在现代文化作品中,王毛仲的形象也被广泛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