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40睡,5:10起床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好书!
二、继续读易中天《风流南宋》(135-233)
后面说起了宋词,不够好玩了。当然,文化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着墨多也无妨。
三、继续读郝景芳 王立铭《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61-70)
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不适应,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对书面符号系统(文字)不熟悉、对问答方式(题目)不熟悉。
幼年阶段的孩子,熟悉的是口语和物理世界,而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书面符号的操作。从三维立体的真实世界,到二维符号的抽象世界,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
我个人不赞成送学龄前的孩子上培训班。原因如下:
1.培训班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而是把困难提前了。
我们上面提到的孩子面对的两大困难,其本质都在于,从具体的生活到抽象题目之间缺少桥梁过渡,孩子不适应符号与题目。送学龄前的孩子上培训班,让更小的孩子面对符号和题目,只会让他们觉得更困难,而这种把困难提前的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实质帮助。
2.孩子的大脑前额叶控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前面我们提到了孩子的大脑发展,由于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孩子六七岁时才初步成熟,学龄前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思维很发散。这个时候如果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去强化,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不佳的课堂印象,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3.孩子的学习效果受情感的影响极大。
儿童有依恋的情感特征,让儿童依恋的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如果能够得到依恋对象的认可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会受到很大的激励。这种依恋通常寄托在家里人身上,陌生老师很少能在短期内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孩子四五岁之前所学的东西,并非是在孤立中学习,学习环境的温暖和安全,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动力。
我推荐的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1.孩子的学习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
很多家长都发现,在课堂上用识字卡片教孩子识字,是很困难的事,然而在父母完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孩子常常能够背下来公共汽车站台上的所有汉字。这就是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的差别,因此孩子要沉浸于生活中学习。
2.学龄前的学习应该在大量的游戏中进行。
1.用童书打通生活与书本。
2.用有意义的对话,打通生活经验与大脑发展。
对话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话涉及大脑快速处理信息、积极创造信息、理解他人信息的功能,也是大脑学习组织思路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能在生活里和孩子大量的话,自然就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友谊的对话是指,父母和孩子要在对等的位置上,相互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这样的对话需要大脑处理大量的信息,是锻炼大脑的好方式。
那么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呢?
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简单地说,就是承认、倾听、提问和回答。
首先是承认。
要承认,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喜欢和不喜欢、忧虑和欢乐的权利。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意时,父母不要急着禁止,而是尽可能允许表达。
其次是学会倾听。
父母要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时间,哪怕是磕磕巴巴断断续续说很久,要完整听孩子说完再回答,不要粗暴打断,这对鼓励孩子表达十分重要。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叫做重复,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先把孩子的话复述一遍,以便孩子确认自己的话被听见了。这一步骤异常重要,因为被听见是所有小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再次是学会提问。
前面说过,孩子不习惯学校的提问方式,可能是孩子上学后面对的一个重要阻碍。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猜想、提出观点、去表达意见。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习思考、增强创造力的极好方式。父母问孩子的方式,慢慢会成为孩子的思考方式。
最后,我们来说说回答。
最不好的回答是批评提问,把孩子学习的火苗生生扑灭。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马上回答,就大方承认自己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书、上网搜索。
四、开读莫言《生死疲劳》(1-88)
为莫言先生超人的想像力所折服。
语言风格细节化、古典化。
但又与一般文学特征不同。描述多于刻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