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二)一遇曹公终生误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二)一遇曹公终生误

作者: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诗词 | 来源:发表于2020-04-26 07:04 被阅读0次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越过高山又一峰,

世事坎坷总相逢。

腥风血雨携手过,

君逐流水我朝东!

荀彧选定了曹操作为主公以后,内心就像这首诗一样,只要曹操追逐流水而行,荀彧就一定一路朝东跟着曹操!

荀彧在内心向曹操许下了一生相随的诺言,是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了他!

董卓无道,强权主政,祸乱京师,凌霸幼主。匡扶汉室的道路就像一座座高山一样征途险阻。坎坷的世事让两个有缘人碰到了一起,江湖已然血雨腥风,携手并进迫在眉睫。

系列文章第二篇:一遇曹公终生误

南阳何颙(yóng)海内知名人士,以臧否人物见闻。见到荀彧非常惊讶,夸赞荀彧王佐之才。

何颙的观点和曹操不谋而合,曹操初见荀彧,一语而中怀,瞬间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就来了,非常高兴,感慨荀彧简直就是他的张良!

张良何人,初汉三杰之一,汉高祖刘邦征服天下的左膀右臂。

此处曹操显然因为过于激动而有唐突失态之语。无形中暴露了自己将来篡汉自立的野心。

何颙的“王佐之器”是说荀彧乃汉室刘家的张良。曹操的“吾之子房”,显然是把自己比作了汉高祖刘邦。

僭越之言,赫然跃纸,陈寿此处难道没有使用曲笔?我不这么认为。

尽管如此,曹操现在仍然披着匡主救国的外衣,扮演着扶倾存亡的角色。这一点也恰是曹操比袁绍高明的地方。不显山,不露水,偶尔露峥嵘。

荀彧此时肯定不会注重到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他现在最要紧的任务是消灭董卓拯救汉献帝。

曹操内心惧怕董卓的强劲实力,威陵天下,难与争锋。荀彧进言:“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曹操认同荀彧的看法,然而因为汴水之败以后,孤军难鸣,已无西进之力,暂时把西向讨董的事情搁浅。

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的工作方向转作固本强源,先平定兖州。

荀彧对董卓这句带有预言性质的评论,一年之后竟一语成谶,全部应验。

吕布、王允合杀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又在贾诩的支招下,纠合残兵攻下西京,杀掉王允,逼逃吕布。

初见的感觉再怎么美好,也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真正让曹操见识到荀彧的王佐之才,是那场发生在自己阵营下的兵变。

公元194年,曹操举兵攻打徐州刺史陶谦,部将陈宫怂恿张邈,勾结吕布,趁曹操离营远征之机,准备一举扫平兖州。

荀彧当时的任务是留守大本营鄄城看家。吕布到来的时候,兖州大部分郡县已经闻风投降。情况危急,荀彧一面陈兵布防,一面遣使向东郡太守夏侯惇求救。

豫州刺史郭贡在吕布的蛊惑下想要趁火打劫,兵临城下,求见荀彧以探虚实。荀彧面无惧色,不卑不亢,陈述利害,言退郭贡。

荀彧最终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外交手段以及超强的执生能力,守住了兖州仅剩的三城,为举兵在外的曹操保存了东山再起的基业。

《三国志》记: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荀彧帮助曹操建立了一个“先固本,后图进”的军事战略大原则。

此后曹操的每一次远征,无论是战吕布还是逼袁绍,以及斩草除根剿灭袁氏三子袁尚、袁谭、袁熙,无一不遵循着“先固本,后图进”的军事战略大原则。包括后来的赤壁大败,曹操之所以还能够东山再起,都是因为荀彧给他建立了坚实的后防,始终元气未伤。

一个漂亮的开始,本该是万事顺利的起点。荀彧本可以借助曹操的力量实现他的匡佐汉室的志向。没想到第一次请求,就石沉大海。

公元195年,汉献帝东迁至安邑,荀彧劝曹操奉迎天子。曹操部将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荀彧和程昱力劝,曹操不得已派遣曹洪将兵西迎汉献帝。然而天公不作美,半路上遭到了卫将军董承和袁术的部将苌(cháng)奴的截杀阻挠,曹洪半途而废。

奉迎汉献帝之事,从曹洪败归以来,曹操就没有再提。荀彧也不便再次劝说,只能等待时机,此事就暂时搁浅。

等待是件无比煎熬的事情,荀彧心里很急,他在袁绍阵营的时候,沮授就曾向袁绍提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幸好袁绍一直觉得天命在袁氏,政在私门,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之前毛阶也曾给曹操提过奉迎天子,以讨不臣的建议,曹操不知因何考虑没有采纳,只采用了毛阶的另一条屯田养兵的建议。

这一次奉迎天子的搁浅,荀彧是否感觉到了曹操微弱的不臣之心不得而知。我想荀彧应该能感觉到曹操在心里是把他当成曹臣来看,而不是汉臣。

至于荀彧自己始终把自己看作汉臣,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已经上了曹船,不能够及时抽身,悬崖勒马,也只能自食其果,怨不得曹操。

于现实来讲,荀彧有他不得已的难处,此时他非要固守臣节,不依靠曹操又能依靠谁呢?天下扰攘,恨不能县县称公,郡郡称王,正如曹操后言所说,假使没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另外荀彧一直存在感召曹操的幻想,这一点从后面荀彧每次劝说曹操都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曹操岂是那种能屈身俯就他人的人物,荀彧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注定要破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总而言之,政治理想的不同,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荀彧和曹操的合作只能是一场悲剧,也注定了荀彧悲剧的人生命运!

真是一遇曹公终身误,临终挚友成陌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二)一遇曹公终生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tp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