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北京欢迎你》的时候,你会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想到志愿者美丽的笑容和运动员们奋勇争先的画面,想到每一个运动员在国旗升起的时候真诚地面向国旗,想到那场美丽的开幕式。总是这首歌会让我们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场景,如果接着问某个国家获得了多少枚奖牌,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答出来了。
当我们听到《七子之歌》,我们会想起那一段段的历史,有多少人的心碎和眼泪;我们又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想到了场景中缓缓升起的国旗和流淌的热泪,想到军人坚定的步伐和挺拔的身躯,想到了挺直的脊梁和屈辱的过往。
当我们读到五代十国时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那段忧愁的心思和悲凉就不觉走上了心头,无奈而无助。我们想到了孤独一人仰望孤月的李煜,想到了那段更替的朝代;在冰冷的历史文字之下,有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历史有了生命的气息,有了感情和温度。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十国·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打入自己内心的歌曲,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自己记忆中烙下最深印记的岁月和时代。或者《潇洒走一回》,或者《爱你在心口难开》;或者《向天再借五百年》,或者《滚滚长江东逝水》。
可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听一个故事。
“我去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时候,听当地人讲了个故事,有关芭蕾舞的起源。当年佛罗伦萨有个酒吧,生意很火,没到饭点儿,人满为患。服务员往来上菜时,为了不将酒菜弄洒,只好高举托盘,踮脚穿梭,时间长了,就成了这家酒吧的风格。再往后,又成了芭蕾舞的母版。”
说直白一点,那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如果不举一个例子,可能真的难以深入理解,这也是大部分理论枯燥和晦涩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说如果这样的话那其实每首歌曲或者音乐都应该会被铭记和流传下来,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却并不多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部分音乐和歌曲会被遗失,尤其是在文字出现之前和文字面临挑战的时候。文字出现之前其实应该算是很好理解的,以传唱为主,当遇到猛兽袭击或者重大疾病和灾难的时候,会吟唱的群体消失了,音乐和歌曲也被迫中断。文字出现之后猛兽的袭击和重大疾病的影响被大大削弱、甚至可以理解为不受影响,但是却面临着天灾和人祸;天灾例如火灾或者水灾,雷电劈中引发的火灾和暴雨引发的洪水等。大家应该还记得2023年八月的大洪水,让涿州的书籍受损严重,这就是时间最近的一次由于洪水引发的灾难。至于人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了。
第二,历史的洪流其实也是一个优胜略汰的过程,这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因为资源的匮乏让我们不得不舍弃一些不具备大众特点的作品。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某一个记述虽然写的是大事件、也记录了个人的理解,但是书写的个人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逻辑能力,他的作品不能条例和完备的记录,人们在考究的时候将其判定为不具备代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品及不被官方认可,也不被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诗人,他就是汪国真。汪国真的诗歌传唱度非常高,但是其文学价值一直颇受争议,不同人的持有大相径庭的两种看法。认可的人觉得诗歌应该从传唱度角度进行定义,一首诗歌作品如果大家读都不想读或者读完之后不知所谓,是不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不认可的人便是从诗歌专业分析的角度去研究,发现汪先生的作品太过于直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汪国真先生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其被书画界认可的程度高于诗歌界。这就是典型的被民间流传的代表,其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民众认可价值,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基本情况。
至于官方认可的书籍,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其价值和含义比较能代表所属时代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特点。例如唐朝音乐和歌曲的豪放和华丽。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音乐和歌曲好像并不能代表我们。其实这里面有两个潜藏的原因,一个是我们现在听到和吟唱的音乐没有经过历史和大众的淘汰;第二就是音乐和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一般都会闪耀于后来的时代,第一个原因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往往忽略身边事物的价值,迷恋过往而憧憬未来,甚至鄙视当下。
由此,我们不禁想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好音乐,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字可以作为判断的标准,那就是:极致。要么纯净到极致,例如《高山流水》;要么锋芒毕露到极致,例如《十面埋伏》;要么热闹到极致,例如《春节序曲》;要么悲伤到极致,例如《二胡映月》。其实不仅音乐和歌曲如此,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也可以用这两个字来概括。
总之,每一首可以走进历史和我们心田的歌曲都记录着真实的大历史和每个人自己的小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