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黄海晨刊文学版(20230526期)
窗外阳光正好,绿意正浓,两位老师在办公室聊着天。一个老师说:“我总会及时给到孩子表扬”,另一个老师却说:“不要随便表扬,要让孩子学会从内部寻找获得感,因为外部得到的东西都很容易失去,那是由别人决定的。”
我在一旁听了暗暗惊异,为后面一位老师的思想高度和人生态度。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表扬,是因为孩子弱小,需要鼓励。在生活中,无论对人对己,我们都喜欢听到表扬、得到奖励。但如果一个人习惯在鼓励和表扬中成长,那么,一旦这种外在的表扬没有或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内心是不是会失落、不自在呢?
一个孩子在他的作文里写到,老师以“谁愿意为班级做好事”的口号叫人去校门口搬运快递。男孩积极响应了,却想不到太阳是那么得火辣辣,快递是那么得沉重,搬运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快递搬回来了,老师给了他“干得不错”的表扬和夸奖的大拇指,可他却觉得老师这样简单至极的表扬并不能慰劳自己的辛苦,内心感到愤愤不平。
男孩做这件事时是被外在的荣誉驱使,而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如果能把帮助别人、做好事也看成是一种快乐的话,那么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一件云淡风轻的事情。这其实需要一种志愿者精神,也就是内心清楚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别人的表扬肯定、名利等其实都是外物,可以得到,也容易失去。执着于别人的肯定和外在的名利,就会羁绊住自己,失去内心的祥和、精神的宁静。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总是被喧嚣的外界影响,喜欢以世俗的评价标准、名利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在光怪陆离、追名逐利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习惯向外寻求获得,似乎越多越好。我们总是把评判的主动权外放,去获得他人或各种平台的肯定奖励,去拼取一个个荣誉名利。而从来不肯静下心来想想: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应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看到真实的自己,精神的藤蔓应该向着永恒的方向生长,生命才不会觉得失落、寂寞。
一如梭罗,永恒的湖光山色赐予他无穷的生命力;一如史铁生,阅读写作让他残疾的生命从此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一如张桂梅,以致力改变乡村女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长,获得内心的安宁祥和,更多的不是依赖外界,而应该是向内寻求。就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人活在世上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认清了自己在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去做,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