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是一本自传,作者是珍妮特 温特森。虽然还没看过她成名的那本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但这本自传我才看了几页就特别喜欢。为了它,我再次买了微信读书会员,它填补了我每个带娃,家务,工作的碎片时间。作者把自传写得如同小说般生动,也的确是笔力了得。
摘录了几条我喜欢的段落:
我是神迹,因为我本可以带她离开她的生活,投身她会乐在其中的生活。这从未发生,但并不意味着从没可能发生。这一切于我是残酷的教训,教我不可忽视或误解实际存在、目前正在你手中的东西。我们总是以为,彻底改变之必需——神迹——在别处,但它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它就是我们,是我们自己。
成长是件难事。很奇怪,即使我们的身体已停止成长,我们的情感似乎必须继续成长,这包含扩张与收缩,有些部分发育,有些部分则一定要随之消失……一成不变从来行不通,到头来我们的尺寸将与自身世界不合。
荣格与弗洛伊德不同,他喜欢童话,因为童话对我们讲述人性。有时候,我们心中往往有既多变又强大的部分——那高涨的愤怒能够毁掉你和他人,有倾覆一切的势头。我们无法与强大又暴怒的那部分自己协商,除非我们教它变得老实,意即把它塞回瓶中,证明谁才是掌权者。这不是压制,而是找寻一个容器。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扮演了容器的角色,收纳我们不敢释放的情绪,因为它太可怕,也收纳那些偶尔溜出来损毁我们生活的情绪。童话提醒我们,根本没有标准尺寸这种东西,这是工业生活的错误观念,农民仍在与之斗争,他们设法向超市供给规格统一的蔬菜……不,尺寸是独特且易变的。
神借着人形出现——降到凡间的神明——的故事也是反对以貌取人的故事,事情的真相并非表面的样子。
在我看来,因应你的世界保持适合的尺寸——知道你和你的世界大小永不固定——是学习如何生存的一条珍贵线索。
这告诉我,追求快乐,也可以说是生活本身,充满令人惊异的短期元素——我们来到原本到不了的地方,在旅程中获益,但我们不能留在那里,那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该让那个世界崩塌,撞毁我们可以居留的世界。豆蔓必须砍断。但“另一个世界”巨大的财富可以被带进我们的世界,就像杰克偷走会唱歌的竖琴和金母鸡。无论我们“赢得”什么,它们都将适应我们的尺寸和形态——就像缩小的公主和青蛙王子那样,变成它们及我们未来生命所需的真实形态。
“不怕,不怕。”他点点头,觉得安慰,像个小孩。他从来都是个小孩,而我很难过没能看顾他,难过有那么多小孩从未得到看顾,因此未能长大。他们会变老,但无法长大。长大需要爱。如果你幸运的话,爱会在以后到来。如果你幸运的话,就不会朝挚爱脸上打去。
———看到这段话,我也感到悲伤,不想长大的孩子,也许是以为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吧。
我说:“我有一个祖母了,不想再要一个。”
这着实伤了她和我爸的心,也愈加确凿地证明了我邪恶的本性。
但是没人想明白,在我小小的等式里,两个母亲意味着第一个永远离开了。两个祖母不就意味着同样的事吗?我如此害怕失去。
——每个人的表达,都有着他自己的逻辑,他的感受藏在那语言的背后,孩子也不例外。
你听到对方的话立刻放到自己的逻辑去理解,那带出来的感受就只是你的,未必是对方想要传递的。
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这句话太有共鸣了,我也是这样。又或许每个不被父母允许,接纳的孩子都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