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过年也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我感觉突出的变化是串门,春晚和吃饭。
一到年前,按照爸妈的意思,要看望几个亲戚。骑着自行车,行进在寒冷的冬天,拎着东西上下楼。进屋之后,寒暄一会,长辈要问问,家里好吧,学习压力大不云云。
这些亲戚是每年都要去的,也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至交了。四叔家,杨大妈,王老姑,还有舅家和姨家,每年都要骑行一圈,去拜年祝福的。
当然,还有一些对我很关照的人,比如师长,同事,同学等等,在方便的条件下,也要走一走看一看。
春晚一个重要的发明。从有了春晚,就把十亿人同时凝聚在一起了。那些年,文化生活不丰富,每到年底,大家都盼春晚,盼着看到精彩的节目。春晚的明星都是最红的,每年都要捧红几个明星,捧出一个段子,捧红几首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年,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红了海内外。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和海外交流不断增加,一首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还有,《故乡的云》很有味道,我们出国留学的时候,听着这首歌,想着家乡的亲人。
春晚的小品很有看头。那些年,没有网络文化,段子也不多。赵本山的小品有乡土气息,让人百看不厌。当然,还有宋丹丹,黄宏,赵丽蓉等人,这些人和吃饺子一样,成为大家期盼已久的年味儿。
长大后,过年就意味着吃饭和应酬。每到年底,同学聚会,同事吃饭,亲戚团聚都是春节的题中应有之义。
节前一般都是各种聚会,忙了一大年,朋友们安排个饭局,又不好推脱,有的同学多年未见,有的从海外和省外回来,能够叙叙旧,感觉特别温暖。
春节期间一般都是亲戚聚会了。二姑家的大宝每年过来拜年,四叔也过来聚聚。大部分时间都是姥家亲戚聚会,每家换着请客,头些年到家里吃饭,后来就直接去饭店,省事又省心。
亲戚聚会每次都不少喝酒。东北这地方喝酒很厉害,男人只要端杯,酒量至少半斤。我舅,二姨夫都挺能喝,老姨夫愿意张罗,说点笑话,其乐融融的。云川也能配合喝几杯,他一般不多喝,挺有分寸。那些年,我也被封为酒头,凡是有外面的客人,三杯四杯的,我都能陪好。
过个年,酒没少喝,那时年轻,喝点也没事。过年这几天,大家换着地方吃,吃来吃去,感觉吃饭成了负担,后来大家一商量,别一家一家的了,就集中一两次,不管谁请,有个心情,大家聚聚就可以了。
长大以后的年,没有过去的轻松感了,反倒有了压力。春节前,该串的门串不完,心里有事放不下。过年了,谁请客吃饭如果去不上,得解释下,要不人家好不容易准备的,别影响人家情绪。过年,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别人,大家都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