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季老是谁
季老,季羡林,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国学家、翻译家等,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二: 季老与清北的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选择清华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出国热,清华大学可以公费出国留学。后来作为清华大学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因为战争原因,十年之后才回到祖国。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三: 季老精通那些语言
精通12国语言:汉语、英语、德语、法语,梵语、巴利文、俄文,吐火罗语,阿拉伯文语,南斯拉夫语等。妥妥一个语言奇才。
四: 季老喜欢的书籍
司马迁《史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世说新语》,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李煜、苏轼、纳兰性德的词。季老认为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一生阅书无数,也好收藏书。季老有几间房子专门用来放书,如果别人问他要书,他宁可买一本新书送给别人,也不愿把自己的藏书拿来送人,真是“爱书如命”啊。
五: 季老的座右铭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出自陶渊明的诗《形影神三首》
六: 季老也喜欢撸猫
现代文艺必备单品之一是什么?是猫。季老也不例外,也很喜欢养猫,并且很宠爱自己的小猫。人生戒律之一:决不打小猫一掌,在任何情况之下,也不打它。即使猫儿尿在了稿纸上,也只是赶快把稿纸拿起来,抖掉了上面的猫尿,等它自己干。
季老前后共养过四只猫,并且从第二只猫咪咪不留痕迹的离世中悟出了一些道理:
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得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杯,“西风残照汉家陵两”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七: 季老论天才与勤奋的关系
有部分人认为天才出于勤奋,灵感只需要一点就够了。所以才会把爱迪生说的一句“天才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奉为圣经。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紧跟在后面那句话: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的重要”。
季老对天才与勤奋的关系讲的也比较透彻:
天才与勤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有人说“九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オ的范畴)”。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应该纠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二三十分的天オ(才能),我觉得更符合实际一点。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无论千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一个人发展的极限是有限度的。
八: 季老看做人与处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九: 季老对青年人的希望
季老送给青年人一首理学大家朱子的诗,寄予青年人厚望。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告诫青年人一要学习,二要惜寸阴,不可“倚少卖少”,更不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误想法。同时青年人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和几十篇古文,让他们随时涵蕴于青年人心中,低吟于青年人口中。
十: 季老三辞
国学热时期,媒体把“国学大师”这个称号加诸于季老身上。季老强调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自己只在散文、小品,学术上有一定的分量,可不敢自称大师。所以,在季老晚年,他写文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称号,自嘲三顶桂冠一摘,还了他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老已经出版的书有很多,学术类的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去拜读。我们普通朋友想了解季老,可以多读读他的散文。他的散文集有很多,不同出版社收录的文章也不同,可能有部分重复文章,但也不影响阅读,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目前我读过他的三本书:《读书与做人》,《人间岁月长》,《心安即是归处》。本文以近期读的《心安即是归处》为蓝本参考写成,后面还想读一下他的《牛棚杂忆》,《留德十年》等,到时再写一篇合集。
开卷有益,愿你我都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静下心来读书,收获成长与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