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柴静周星驰的采访片段被多次用作新闻、电影、社会学的课堂研究案例,于是又刷了一遍。从新闻采访的角度,确实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细节。
首先,柴静是欣赏周星驰的,也只有足够的欣赏和喜爱,才能衍生出灵魂共鸣。她似乎把周星驰当做一个洁白的、容易破碎的小孩,用近乎怜悯、甚至疼爱的眼神小心呵护着他,耐心地引导他述说,或者解读他自己都看不到的东西。她很敏锐、智慧、也难得具备同理心,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和回答,充分体现了对受访者的了解和尊重,更在半小时内勾勒出对方的童年、成长、金钱观、事业观、甚至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悟。周星驰再没有没有比这更顺滑更深入的采访了。
但问题同样出在这里。柴静的采访固然非常有技巧,使得整个氛围都不同于其它公事公办的太极博弈,更像一场感性、柔软、怀旧的心理疏导,以至于呈现出一个惹人怜的老小孩形象。我在想,她是不是通过先入为主的情感预设和谈话氛围烘托,才让星爷入戏,继而捕捉到喜剧之王侧面的孤单落寞?换句话说,视频里展现的凄凉,在周星驰的人格里,到底占了多少?比如大家倾向于相信周星驰因为失去旧爱而终身不娶。但对于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大神,爱情能有多重要?他为事业所生,必然放弃一些东西。“听歌的人假正经”,作为观众,我们太容易顺势投入100分的自我感动。然而,看见的永远都不会是全部。就连周星驰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难得流露的这份真实,到底是他生命的底色,还是情到深处的偶然反应。
所以我也在想,作为观众,我们需要的、期待的、喜欢的到底是被渲染的情绪,还是最冷静的事实?事实可能呆板、无趣、甚至令人大跌眼镜;而情绪可以传递感动,让人沉溺在一厢情愿的梦里。承认与否,人大多是感性动物,比起来,事实固然重要,但情绪才是刚需。这也是这则采访那么成功的原因。且无论观众怎么评说,我相信周星驰打心里接受并且肯定了柴静的预设,否则也不可能约第二次采访。所以,无论这份悲伤在他身上留下了多少影子,它们无疑是存在的。至少他真啊。
看见别人,反观自己。我企图搞明白为什么看完后劲那么大,好像一种欲哭无泪的唏嘘。
于是脑海里蹦出一个词:宿命感。仿佛人生无论怎么选都逃不过遗憾和后悔,即使功成名就,尽头仍是苦海无涯。哪怕是星爷这样高度的天才,终其一生似乎都在追求某种认同,只有给自己不断设限、在一个个去突破,才能找到实际活着的价值。对他,名利才是附属品。我甚至感觉电影好像都不是他的最爱。他真正爱的是成功的自己。出人头地赚大钱,是哪个最不起眼、受人欺负的小男孩心里埋下的种子。无问西东的执着预言了他绝不会泯然众人,也注定他终将踽踽独行。好不容易拥有了一切,最后发现好像是一场空,自己还是一无所有。这才是最让人无奈和心酸的地方。成功人士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
大部分痛苦好像都源于放不下。怎样看待得失,虽然老生长谈,其实决定了很多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