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皮朵娃
突然间,一个《北大毕业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过年,万字书信控诉父母》的长文被刷了屏。
常规思维,我认为这个学生的父母一定是为了学业或者掌控欲,对这个孩子进行过毫无人道十恶不赦的修理。不可否认,本国几千年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混账话狠狠的糟蹋过很多人的人生。
但是看完文章,我的感觉是:无语。
在本世纪初,白领社交网站豆瓣曾经有过一个《父母是祸害》的小组,当时一群曾在原生家庭受到过心灵或者身体创伤的人,在这个小组里同病相怜,寻找根源和寻求疗愈。这个小组在当时显然是离经叛道逆反世情,一些故事和观点甚至是石破天惊的。在守旧人群对于这个小组的围剿之下,我赞同这个小组对人生、家庭、社会、和心理的大胆碰撞式讨论和探究。
至少,很多人从那个时期开始,正视亲情和代沟、家庭和个体的真实状况,一些血泪伤痕被呈现给一直不面对的世界。从那时候开始,心理学对于这方面的著述,开始越来越多进入阅读视野。
作为一个也在原生家庭受伤颇深的人,我也跟这个学生一样,曾经无比郁闷,他给父母和亲友的外现,一直很正常。而我必须说我比他偏离,个人成长经历所受到的变形和苦难,从生活的最基本面来说,肯定甚于这个学生——实际也不是我特殊,那个年代父母根本无暇关注到子女的心理,家家户户连饭锅都很难完全顾及,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我自闭的心理下有个张扬的个性,从饮食上来说,我拒绝长辈喜欢吃的食物,他们说咸鸭蛋黄好吃,我一定会说蛋白好吃,以致真的变成很多年,吃到咸蛋黄就会呕吐。要知道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长辈很少有不夸赞的食物,我的逆反和心理抗拒直接加剧了我的营养不良,后来身体极度虚弱。而这个学生幸运的躲过了那个时代,后来才成为有着中等地位和财富的父母的独生孩子。
这学生所受到的是他同时代所有独生子女的普遍待遇,从多子女无暇顾及到独生子女的无微不至,孩子这东西,从几千年来的烂稻草,突然晋升为黄金宝。父母也是一路惊惶的,一方面并未有同步世界的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供学习和认知,周围也找不到榜样;另一方面原本热闹喧嚣的家庭,突变成只有一个焦点,父母无论是全方位的爱,还是完美主义,此点的受压力感都无可释放。
这个学生就是在这种焦灼下,一路溃逃到大学,直至到国外。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他的父母没有读过他这么多的书,虽说孩子生来就是孩子,父母不是生来生来就是父母,做父母者,应该多学习。但无论如何学习,有一点是没法解决的,就是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无论多么能换位思考的父母,也不尽然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比如有个词语叫“牵挂”,但是受到牵挂的那个人因为对于自由的享受感特别强烈,他会将所受认之为“牵制”,如果再深度反感一点,甚至认为是“操控”,这个取决的受方的接纳和抵制程度。同一条鱼线,可能钓到一条大鱼,也可能钓到一个大龟。情感鱼龟,不是“牵挂”的一方能决定的。
这个学生,说他的父母,在他去到国外也“掌控”,介绍一个老朋友“关照”他的生活,在他看来,这就是父母的眼线,令他十分讨厌。而父母却以为他说的“讨厌”,仅仅指“老朋友”的个人性格不被儿子接受,开导他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接触。
所以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有的只是能不能互相宽容。如果心中无神,则所有神话都是故事,可以当成“屁”。如果心有所爱,则对方无论如何不完美,只要是我的父母,我爱自己,一定也会爱屋及乌。此处将父母比作“乌鸦”,各位父母不要生气,所有的父母都是乌鸦嘴,而乌鸦反哺是生物性所决定。除非读书读到茅坑里,连生物本性都遗失了。做人可以不爱父母,但是不可以不“反哺”,拉黑父母,是不能用心理学自我疗愈这种幌子来辩解的。
这个学生把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强烈归结为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他研究生毕业后,回了国,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呵呵呵呵,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知道,这个学生可能是谁了。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并观点剑走偏锋的,有那么几位。
无论如何,父母子女确实都需要反省,生活太具体了。
而现在有些“心理学”,尤其是所谓灵修心理学,家族排列心理学,巨婴心理学……是心理学里比较边缘却被传销性过度炒热起来的一些分支,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可操作性内容,是偏激、反现实、反人情的性质,如果不能客观看待,而当作人生指南,显然会成为另一种偏颇的心理病人。
此类边缘心理学,表现形式不像经典心理学研究类的文著那么艰涩,浅度阅读性、自我对比性、文字趣味性等都比较高,便于自我按摩,正面来说心灵鸡汤也是它最成功的副产品之一,负一方面就是所谓“自我救赎”,但却重点在“自我”,把爱自己跟宽容他人给割裂开,切断自己与一切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包括父母)、事物(包括世俗道德)之间的联系。
给自己一种虚幻的自爱和自己是上帝的觉悟。
这种觉悟,是反觉悟的一个走向。
所谓“你之蜜糖彼之砒霜。”……父母是该有很多问题,但孩子长大后,如果能感知到自己身上和自己家庭的问题,就说明应该可以学会自我调节,父母跟子女不是同一个躯体和脑壳,父母当做蜜糖的,完全可能是子女闻之呕吐的,甚至产生身体伤害的。
爱我的人,给我吃心肝,可是我怕腥味。
就是让父母重新再做父母,改变了原先的方式,但子女却也重新又换了型号。如何适从?
人生在世,自己跟自己都很难相处,比如“矛盾”心情,就是自己跟自己相处不顺的结果,比如“纠结”烦恼,就是自己跟自己搏斗的状态。何况跟别人?父母也是别人,你通过他们来到世界,若非不给爱(父母应该无条件爱孩子,否则与牲畜无异),他们不欠你什么,而能否从相处中感受到“爱”,只是一种能力,“爱”无能的表现之一,就是砍断与之生命相关的链接,世界是一张人的网络,没有链接,你哪也去不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巨婴”,是否脱离了“巨婴”阶段,就看能否给“巨婴”(父母或者他人)一个温暖的襁褓。
这个学生为自己,从心理到行为东扯西扯,在我看来扯什么都是一匹白搭布,想遮住的远不是他所表述的。“巨婴”不可怕,白眼狼更绝望。
2018.1.30小文
(图片取自网络,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