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zxsky1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14:36 被阅读112次
    How to Read a Book.jpg

    目录

    • 导读
    • 阅读的意义
    • 阅读的自我要求
    • 书籍的分类
    • 阅读的层次及相应方法
      1. 基础阅读
      2. 检视阅读
      3. 分析阅读
      4. 主题阅读
    • 辅助阅读
    • 部分精彩论述摘录

    导读

    作者简介

    莫提默 · J. 艾德勒(1902 - 2001)

    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 · 范多伦(1926 - )

    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协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 1940 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 1970 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出版信息

    •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 原作名:How to Read a Book
    • 作者:[美] 莫提默 · J. 艾德勒 / 查尔斯 · 范多伦
    • 译者: 郝明义 / 朱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4-1
    • ISBN:9787100040945
    • 购买(2014年新版,亚马逊推广链接):如何阅读一本书

    推荐语

    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进行阅读活动,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书中提出了读者应该有的自我要求,然后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阅读规则,指导读者如何更高效、深入地阅读。同时,针对阅读目标与意义的讨论,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阅读的意义

    我们阅读的目标,主要包括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以及消遣娱乐等。在现代社会中,读书好像不再像以前那么必要。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我们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或知识,对这个世界比前人有更多的了解,但是这些阅读并不会直接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们更多的停留在被动的接收信息。

    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棒球赛里的投手与捕手,写作与阅读的东西就像那只球一样,是被主动、有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开始、另一方终结的。捕手的艺术就在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同样阅读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我们可以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获取资讯,我们每天阅读的最多的新闻等内容,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第二种则是增进理解,当我们阅读一开始不怎么了解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

    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经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的学习区别开来。一个人用语言或者文字教导另一个人时,就是一种被引导的学习。当然,没有人教导,我们也可以学习。否则,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要人教导过,才能去教导别人,就不会有求知的开始了。本书聚焦的阅读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力帮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而会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成的阅读的艺术。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就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状况只会逐步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好的阅读,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者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努力有所回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自己。我们可以更有智慧更懂得生命,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仍没有定论。伟大的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把这些问题思考得更清楚一些,可以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阅读的自我要求

    许多时候,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在所阅读的书籍上,或者即使完整地读完了一本书,也没有深刻的印象或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一些阅读的习惯,反复练习,来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增进理解。在此介绍两个对阅读有帮助的方法:

    1. 提问。我们之前提到过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而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阅读一本书就像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己需要提出问题,在读到作者的观点后,读者可能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
      2. 作者具体讲了什么、怎么讲的?
      3. 这本书说的是否有道理?是否真实?
      4. 读这本书对你来讲有什么意义?
    2. 笔记。对于书籍而言,购买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它们。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拥有一本书,除了认真的阅读理解书本的内容外,作笔记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是很好的一个总结和表达的过程。不管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或者是针对我们前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用文字书写出来,会真正的让我们明确自己的想法,并且增强记忆。

    书籍的分类

    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最好可以知道读的是哪一类书,会让我们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下文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提出不同的阅读建议。本书对书籍的大致分类如下:

    1. 论说类,传达知识。论说类作品分为以下两种:

      1. 实用性作品。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之类的书,都是实用性的书。
      2. 理论性作品。理论性作品仅讨论这是什么,不讨论该如何做,主要分为下几种:
        • 历史。历史就是纪事,处理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历史是某个特殊事件的知识,不只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历经时代的不同有一连串的演变。
        • 科学。科学追求的是定律或者通用的规则,寻求在所有的情况或者大多数的情况下,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家一般会以实验为基础或依赖精确的观察研究,通过非一般生活的经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 哲学。哲学比较像科学,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不过哲学家所提出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哲学家通过人类共通的经验证明或支持他们的观点。
        • 其它。
    2. 虚构类,想象文学,阐述一个经验本身。常见的如小说、戏剧、诗等等。

    注:关于书籍的分类本书只做了概述,如果对图书分类感兴趣,可以参考「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阅读的层次及相应方法

    本书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分别阐述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高层次的阅读会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1.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即最基本的字句的阅读,理解文字基本的含义,一般人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已经具备的阅读水平,在此不展开讨论。

    2.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可以在短时间内整体的了解一本书,同时可以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检视阅读有两种:

    1. 系统的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短时间浏览一本书,可以了解一本书作者的主张、大致的内容、是否值得精读,或者找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一般耗时几分钟最多不超过一小时。系统化略读的一些建议:
      1. 查看封面书名、副标题、序/引言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可以看看一般偏宣传的书腰,可以了解一本书的主题。
      2. 阅读目录,了解一本书的基本结构。如果有索引,也可以浏览一下,了解这本书相关的重要的词条。
      3. 从前到后翻几段浏览、阅读和主题最相关的章节、阅读结尾几页的结论,抓取作者主要的论点、留意主题的脉动。
    2. 「粗浅」的阅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面对一些复杂难懂的书,我们容易由于有太多无法理解的部分,觉得这超过自己的理解水平或者读的过程太累而放弃。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认为要去注意不懂的地方,但有时候这会给我们带来障碍而非帮助。而如果我们从头到尾略过不理解的难题把全书读一遍,就算只有一半或者更少的理解,也远好于中途放弃。之后我们可以选择仅了解到这个程度,也可以考虑重读,在重读的时候,对全书有了整体的理解会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之前的难题。

    3. 分析阅读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需要完整地剖悉一本书,通过对全书系统性的详细阅读,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与构架,同时明白书中的核心问题以及作者的解答和主张。然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者的主张进行判断,赞成或反对,也就完成了与作者的对话。所以说分析阅读是对一本书最完整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也算是对作者表达了敬意。以下针对论说类和虚构类书籍,分别阐述分析阅读的规则。

    分析阅读论说类作品的一般规则

    我们前面提到过,论说类作品主要是传达知识,包括日常指南类书籍、科学、哲学以及我们读过的各种教科书等等。阅读这类书籍,我们需要尽量读懂整本书,然后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而我们阅读的过程,会经历了解全书内容、理解作者主张、作出评价三个阶段,以下针对三个阶段分别阐述阅读规则。这几个阶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分离的,在此从逻辑上分开论述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第一阶段:架构规则,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这一阶段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诠释规则,诠释书中的关键词、主旨(propositions)与论述(arguments)。在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者说主张,从思想的层面与作者达成共识。这儿需要简单讨论一下,文字或语言本身与思想的关系。语言并不是诠释思想最完美的媒介,因为一个字可以有许多意义,而不只有一个字代表同一种意义。句子与段落是文法的单位、语言的单位,而主旨与论述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与知识的单位。

    1.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评论规则,评论作者的学说,以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完成我们对他的作品的理解。我们前面提到过,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掌握住说话的机会,而事实上读者才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而阅读之后能作出评论,才算真正的完成了这件事。在评论一本书,或者说在阅读的对话中,我们需要遵循思维的礼节,才能达成有益的沟通。以下是对评论过程的一些建议:

    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2.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理论。
    3.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B. 批评观点的特殊标准

    1.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阅读虚构类作品的一般规则

    虚构类作品指小说、诗歌等想象文学。这类作品的写法与论说类作品完全不同,论说类作品文字清晰条理,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含义,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感染力,同时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所以阅读的规则也有所不同,以下是阅读虚构类作品的规则:

    第一阶段:架构规则,找出作品的整体及部分结构,与论说类作品类似。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抓住整本书的大意
    3. 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第二阶段:诠释规则,以小说为例:

    1. 熟悉小说的要素,即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及行动等
    2. 知道一切事件的进行,运用同情心与洞察力参与事件的发生,犹如身临其境
    3. 追踪情节的发展

    第三阶段:评论规则,努力理解与欣赏作品本身,不反对作品塑造的世界本身,而只是表达自己的好恶,喜欢或不喜欢以及如此评论的原因。想象文学属于纯艺术的领域,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结束,不再与现实世界有关。阅读这类作品只需要感受与体验作品本身,而对作品的评论所体现的也就是读者的品味。

    分析阅读一些特定类型作品的建议

    书中针对各种不同类型,包括实用型、故事、戏剧、诗、历史、科学、哲学等书籍,分别提供了一些阅读建议。建议比较零散,可以直接阅读原文,在此不做概括。

    4.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需要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然后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到过的议题进行分析。主题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察研究主题范围,即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等。
    2. 浏览这份书目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第二阶段: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构建出这种议题。
    5.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辅助阅读

    读者不借助外力阅读书籍本身,运用自己的头脑来努力,我们可以称为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而我们在自己付出努力后,有时可能需要外在的辅助来增进理解。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相关经验。我们在阅读书籍时,自然会参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包括人类共通的一般经验和一些特殊经验。在阅读小说、诗、哲学类书籍时,会用到我们的一般经验;在阅读科学性作品时,需要参考相关实验等特殊经验。而阅读历史作品,参杂着虚构与科学的部分,则可能同时用到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
    2. 其它的书。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相互有关联,而且在写作的时候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依照写作的实际顺序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可以增进对作品尤其是最后写的作品的理解。相关的书籍可以提供一个大型的网络脉路,帮助你诠释正在阅读的书。
    3. 导论与摘要(commentary and abstract)。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前,尽量不要去阅读其他人的导读书籍或手册等,容易影响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而阅读完原书之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阅读这类型的辅助材料,可能会增进理解,解答一些自己尚未解答的问题。
    4. 工具书。最主要的两种是字典和百科全书。字典可以回答关于文字的问题,而百科全书可以解答关于事实的问题。

    注,阅读相关的辅助工具推荐:

    1. 维基百科 Wikipedia。基于网络的自由公开的百科,信息量足够大,查询方便,多语言。https://wikipedia.org/(大陆网络目前无法直接访问)
    2. Google。最好用的搜索引擎,可以查询不管是阅读还是其它各种问题。https://google.com(大陆网络目前无法直接访问)
    3. 网络词典
      1. 汉典。好用的在线中文词典。http://zdic.net/

        汉典-汉.png
      2. 剑桥英汉词典。不错的英汉词典之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zhs/

        剑桥词典-English.png
    4. 豆瓣读书。强大的中文书籍资料库,可以很方便的查询、收藏、评论交流。https://book.douban.com/

    部分精彩论述摘录

    1. P40. 阅读的速度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方法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2. P132. 化解争议,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不过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从误解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当然,还有另一种不同意是来自知识的不相当。比较无知的人和超越自己的人争论时,经常会错误地表示反对的意见。然而,学识比较高的人,有权指正比较无知的人所犯的错误。这种不同意见所造成的争论也是可以更正的。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还有一些争议是被深深隐藏起来的,而且还可能是沉潜在理性之中。这种就很难捉摸,也难以用理性来说明。无论如何,我们刚刚所说是大部分争论形式——只要排除误解,增加知识就能解决这些争论。这两种解药尽管经常很困难,通常却都管用。因此,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问题在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一场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

      如果我们也是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会——也写不出这本书来,相反的,我们认为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如果真正的知识(不是个人的意见)是争议的焦点,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争议或者只是表面的,借由达成共识或心智的交流就可以消除,或者就算真正存在,仍然可以借由长期的过程以事实与理性来化解。有理性的争议方法就是要有长久的耐心。简短来说,争议是可争辩的事物。除非双方相信透过相关证据的公开,彼此可以借由理性来达成一种理解,进而解决原始的争议议题,否则争议只是毫无意义的事。

    3. P191. 对人类而言,小说或虚构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我们所阅读的大部分是故事书,各种各样的故事。不能读书的人,也可以听故事。我们甚至还会自己编故事。对人类而言,小说或虚构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其中一个理由是: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如果只是触及意识的层面,像论说性作品一样,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小说也一样很重要,因为它触及潜意识的层面。

      简单来说——如果要深入讨论这个主题会很复杂——我们喜欢某种人,或讨厌某种人,但却并不很清楚为什么。如果是在小说中,某个人受到奖励或处罚,我们都会有很强烈的反应。我们会甚至因而对这本书有艺术评价之外的正面或负面的印象。

      譬如小说中的一个角色继承了遗产,或发了大财,我们通常也会跟着高兴。无论如何,这只有当角色是值得同情时才会发生——意思就是我们认同他或她的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也想继承遗产,只是说我们喜欢这本书而已。

      或许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比现在拥有的还要丰富。许多小说是关于爱情的——或许绝大多数——当我们认同其中恋爱的角色时,我们会觉得快乐。他们很自由,而我们不自由。但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这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所拥有的爱是不完整的。

      其实,在每个人的面具之下,潜意识里都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被虐狂。这些通常在小说中获得了满足,我们会认同那位征服者或被虐者,或是两者皆可。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只会简单地说:我们喜欢「那种小说」——用不着把理由说的太清楚。

      最后,我们总是怀疑生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好人受苦,坏人却成功?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为什么,但这个事实让所有的人焦虑。在故事中,这个混乱又不愉快的情况被矫正过来了,我们觉得格外满足。

      在故事书中——小说、叙事诗或戏剧——公理正义确实是存在的。人们得到他们该得的。对书中的角色来说,作者就像上帝一样,依照他们的行为给他们应得的奖励或惩罚。在一个好故事中,在一个能满足我们的故事中,至少该做到这一点。关于一个坏故事最惹人讨厌的有一点是,一个人受奖励或惩罚一点都不合情合理。真正会说故事的人不会在这一点上出错。他要说服我们:正义——我们称之为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已经胜利了。

      大悲剧也是如此。可怕的事情发生在好人身上,我们眼中的英雄不该承受这样的厄运,但最后也只好理解命运的安排。而我们也非常渴望能与他分析他的领悟。如果我们知道如此——我们也能面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要碰上的事了。《我要知道为什么》(I Want to know Why)是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所写的一个故事,也可以用作许多故事的标题。那个悲剧英雄确实学到了为什么,当然过程很困难,而且是在生活都被毁了之后才明白的。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洞察力,却不需要分析他的痛苦遭遇。

      因此,在批评小说时,我们要小心区别这两种作品的差异:一种是满足我们个人特殊潜意识需求的小说——那会让我们说:「我喜欢这本书,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另一种则是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求的小说。用不着说,后者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世代相传,永不止息。只要人活着一天,这样的小说就能满足他,给他一些他需要的东西——对正义的信念与领悟,平息心中的焦虑。我们并不知道,也不能确定真实的世界是很美好的。但是在伟大的作品中,世界多多少少是美好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希望能经常住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

    4. P268. 以爱为例了解主题阅读

      譬如说你对「爱」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想要阅读相关的读物。因为关于爱的作品很广泛,你要整理出一个相关书目来阅读是有点困难的。即使只是匆匆的浏览,你也会找到一大堆相关的资料。

      你可能会决定把范围缩小到人类的爱上——人与人之间的爱,同性爱或异性爱,同年之爱或忘年之爱等等。你会发现某些作者说:爱只是一种占有的欲望,通常是性的欲望,也就是说,爱只是一种所有动物在面对异性时会产生的吸引力。但是你也会发现另一个作者所谈的爱是不包含占有的欲望,而是一种慈善。如果说占有的欲望总是暗示着想要为自己追求好东西,而慈善却暗示着要为别人追求好东西。那么占有的欲望与慈善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

      至少在占有的欲望与慈善之间,分享着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渴望某种非常抽象的东西。但是你对这个主题的研究很快又让你发现:某些作者主张的爱是心灵的,而非肉欲的。这些作者认为爱是知性的行为,而非感性的行为。换句话说,知道某个人是值得仰慕的,总会引发渴望之心,不论是前面所说的哪一种渴望都行。这类作者并不否认有这样的渴望,但他们不承认那就是爱。

      让我们假设——事实上,我们认为可以做得到——在这么多有关人类之爱的构想中,你能找出一些共通的意义。就算是这样,你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再想想看,在人际之间,爱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其实是截然不同的。男女之间的爱在恋爱期间、结婚之后、二十多岁时、七十多岁时都相同吗?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爱与对孩子的爱相同吗?当孩子长大时,母亲对他们的爱就改变了吗?一个兄弟对姊妹的爱,跟他对父亲的爱是一样的吗?一个孩子长大之后,对父母的爱会改变吗?男人对女人的爱——无论是妻子或其他的女人——跟他对朋友的爱是相同的吗?他和不同朋友之间的关系——像是某人跟他一起打保龄球,某人是一起工作的伙伴,某人是知性的伙伴等——是否各有不同?

      你只不过读了一小部分有关爱的论说性作品,这些问题就会浮现在你脑海中,其实还有更多其它的问题会出现。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说到重点了。在做主题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虽然这个层次的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以爱这个例子来说,在你决定自己要读些什么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的著作了。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书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

    注: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或原文链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fx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