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上这个名词~别人家的小孩,意指父母常拿隔壁从小表现优秀聪慧又懂事的孩子来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借以提升自己家孩子的上进心。
有趣的是,孩子们听了,没几个能因此提起上进心,反倒默默成了拉仇恨。
我从以前就不太看亲职教养的书籍,因为他们那里描述的,几乎都是“别人家的小孩”这种样貌,好多时候看着他们与孩子互动的言行,我都讶然于这些孩子怎么有办法说出那么成人的话语,甚至是社会化。
我的职业病让我其实不那么愿意褒扬社会化的孩子,因为那些懂事聪慧的背后,往往可能是压抑与辛苦,更甚而是失去自我的样貌⋯⋯
于是,偶尔可以看到某些较为诚实的亲职专家,十年前也许满文都描述着孩子的优良品行,十年后不得不婉转的表示:孩子其实不如我们的想像,白话也就是:没有小时候的乖。
看到这种感触,我反倒在心里恭喜这些亲职专家,因为他们的孩子拿出了心中的力量,走在一条比较面对真实自我的路。
不过,当然,也有的人天生老灵魂,因此他们的聪明优秀倒也不是刻意为之,不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教育,到底是教人育人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别人心中的自己?这个议题,恐怕才是最难解的。但解体的前提,或许是只有愿意真实面向自我的人,才稍能取得考生的身分吧!我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