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见

作者: 陽眀覺憙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08:56 被阅读0次

(转自 怀恩《自觉自在》)

  八正道首重正见,有了正见,就可避免“看错、想错、说错、做错”的错误了。不但可享受安祥幸福的人生,亦可进而圆证菩提、了脱生死。 耕云 恩师开示:“认识指导行为,思想决定行动”,“禅的架构乃正见和正受”。我禅宗的内涵即是定、慧,菩萨六度万行,因“五度如盲”,故以“般若作眼”(般若即是智慧)。由以上可知正见的重要性了。

   耕云 恩师开示:“错误必得烦恼,罪恶等同毁灭。”有了正见,就可产生智慧,避免错误,减少烦恼。在笔者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而了无疑义。同时我也发觉很多人修行多年,依然故我,烦恼重重,仍无法契入安祥,其原因就在于“错误”。这些错误大部分都是自己无法察知,小部分则是明知故犯;无法自我察知的部分就是无明。此事看似无关宏旨,但却是一件可怕的事。轻者自以为是,产生烦恼、怀疑、冷漠、对立、排斥……;重者甚至强辩、毁谤、攻击、迫害……。因此佛法所说的三毒——“贪嗔痴”中最严重的就是“痴”病了。“痴”病最难对治,其危险犹如“初生之犊不怕虎”、“盲人骑瞎马”。

  人生种种的苦难、痛苦、辛酸、伤心、眼泪,莫不是由错误造成的,因为“因果不爽”嘛!但一般人却不知反省自己,反过来怨天尤人。 孟子 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修行若想相应,必须先拔掉错误;拔掉错误之前,必先知错;而知错则只有靠着客观、冷静、细心的反省和思维,才能发现。因此“错误”是反省和思维修最主要的内容。

  诚如 耕云 恩师开示:“人活在五浊恶世中,错误是难免的。”不过谁最能减少错误,谁就能在人生苦海中减轻苦痛,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错误虽然难以避免,最重要的是在承受烦恼和苦难的同时,能够一发现自己的错误,就立即停止。否则恶果的恶性循环和其连带的副作用,后果的凄惨就难以想象了。

  安祥的内涵本来就具足了正见和正受,但接受祖师传心的人,因非自己修行而得,故一般人只能暂时获得正受,正见更不用说了,遇境逢缘仍会退失。因为尚未察知并导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你我小根小器的通病。据说,若是上根大器、过量大人,在获得安祥的同时,正见、正受同时具足。一般人经由祖师的启发,先得正受,在保任安祥的过程中,透过思维、反省,得到正见。不过得到正受之后的保任情况,又与正见的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正见较多、较深者,易于保任安祥,反之则不易保任。因为正见是法眼,没有正见如同瞎眼之人,很难走路,到处都是障碍。所以没有正见之人很容易触途成滞,“才一涉动静,便成颓山势”。

  另外有些人因环境单纯,或退休后可全职修行,或殊胜因缘,容易保任安祥。在某特定的情境下,虽可秒秒保持安祥不失,但因正见不足,安祥不圆,而且未经风吹雨打的考验,力量不足,仍不能出而为人,勉强出头,大都扛不住,终究退失。因此 耕云 恩师开示:“禅必须具足正见和正受两只翅膀才可起飞。”

  古德说:“根本心易得,差别智难明。”正见之获得非常不易,很多修行人得了正受以后不易保任,关键处即在于“正见”不足。如何才能获得并圆具正见呢?方法就在于 耕云 恩师开示的“以安祥解释一切,以一切解释安祥”,亦即古德所谓的“以心(本心)作解”。六祖大师亦说:“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很多人看过这句话,以为字义很浅显,却轻忽它的真实义和重要性,当然无法产生极度的重视,也无法化成生活和修行的一部分。热爱安祥,时时盯着安祥,一有中断,立即反省和思维,在何时、何地、何人、何种想念、何种偏去个性、何种情境下丧失或淡化安祥,务必找到,作为他时后日预防、改正的重点,久久必得正见。当然以上反省和思维的价值标准就在于“安祥”。自己若因此得了正见,务必相信正见及生命的直觉,从此以后,以安祥做为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价值观。若再起世俗见、自以为是或习以为常的道德标准、感情用事……,就是“瞒心昧己”。今生想获得解脱,几乎不可能。

  修行人透过反省或思维修,初得正见之时,除了不够肯定外,又倍感陌生。如果能经善知识加以拣择和肯定,则可大大地缩短自我摸索、自我肯定的过程和时间。如果不是这样,通常一个崭新理念的酝酿、产生、肯定、成型,必须耗费一段很长的时间。况且一个成熟的正见必须经过不断的自我提醒、肯定和力行,才能由陌生到熟悉,驾轻就熟,最后才形成人格的内涵。说来容易,但这必须经过一段艰辛、奋斗、努力和挣扎的过程。

  修行人在上上增进的过程中,观念上必须大翻修一番,否则只能一直停留在某个阶段。而这种酝酿、思维、努力、辛苦和挣扎的过程,犹如天蚕蜕变一般,并非轻而易举,可是一旦蜕变完成,又是一片天空。试想:人自出生到现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给你种种是非、善恶、好坏……的世俗价值观,很少人曾经客观、深度地检讨它的正确性,尽管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偏差的,但早已习以为常。如果不作翻修,怎能摆脱错误呢?而一个习以为常、用了一辈子的观念,想在一朝一夕大翻转,谈何容易?岂不是要经过一番寒彻骨、大挣扎,才能脱胎换骨?

  修行人得了正见以后,当深刻地觉察到世俗的很多观念都是错的,亦即《心经》所言的“颠倒梦想”。但是有了这样的体认以后,切莫盲行妄作,破坏人世间的价值观,应当遵照 耕云 恩师“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超世”的教诲。若抵触或违抗世间的理念法则,势必衍生是非或招灾惹祸。若不得正见,一向认同世间的理念法则,而不知觉醒,虽然可以纵横人间而无碍,但却又是随世浮沉,解脱无望。因此必须取其中道,和光同尘,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坚持“法”的原则,在法可承受的限度和能力下,随顺世缘。如此便可善用一趟宝贵的人生,度己度人了。

  修行人须得了出世正见,方能行此正见而得解脱。因此修行人在某些场合上可以不说,但不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无明、愚昧。既是无明,想要求解脱,简直缘木求鱼。

  如果不具正见,或稍具正见而不能肯定,或仍在疑惑,当以谦卑之心亲近善知识,恳请其代为抉择。如果没有大肯定、真知灼见,鲁莽承担,自以为是,没有择法的法眼,或盲行妄作,轻者与法绝缘,重者招灾惹祸。

  有些人没有实际修行的证验,随便拿一本经典的经义便自以为是正见,殊不知“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但有言说,皆无实义”、“八万四千法门,接八万四千根器”。因为真实的正见是透过修行的证验而来,伴随着很深的亲切感,是生命在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中所发现、提炼出来的结晶。

  禅的承当必须具足大福德、大智慧,如果欠缺智慧(正见),也能承当禅,但必须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对明师百分之百的诚敬信,这样才能弥补智慧欠缺的缺陷。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学禅将徒劳无功,纵使学禅过程中或有相应,最终仍无法开花结果。最令人担心的则是聪明伶俐者,坚持世俗之见,自以为是,误人误己,毕竟世智辩聪和智慧(正见)是两回事。

  一个正见抬头的人,常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众人皆睡我独醒”、“知音难求”。一个禅者在他一趟朴实、平凡的人生中,又有几人能识、能信?“自古圣贤皆寂寞”,至圣先师 孔子 尚遭“东家 丘 ”之讥,你我何人,岂敢不甘寂寞?虽说“德不孤,必有邻”,但末法众生福薄慧浅,仍不应抱着太高的期望。况且 耕云 恩师在《禅者的画像》中开示:“除了他原本就不得不孤独以外,他真的无可忮求了。”此语值得弟子们奉为终生学习和修行的圭臬。

                 

相关文章

  • 正 见

    (转自 怀恩《自觉自在》) 八正道首重正见,有了正见,就可避免“看错、想错、说错、做错”的错误了。不但可享受安祥幸...

  • 知见要正

    诸法平等,万法归一,所言不虚!关键在于,我们要辨识并且看明白,那是法还是邪!这是根基,若跟法走,修心而行,境界自然...

  • 知见要正

    诸法平等,万法归一,所言不虚!关键在于,我们要辨识并且看明白,那是法还是邪!这是根基,若跟法走,修心而行,境界自然...

  • 正印类像

    1,正印的概念:正印就是生日元并且与日元阴阳属性不同的天干和人元(支下藏干)。即甲见癸、乙见壬、丙见乙等。 2,正...

  • 2020-04-05 师父开示摘要

    不论是哪个宗派,首先要有正知见,直接入心性道理的就是正知见。 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要有正知见。 大部分人的问题,要仔...

  • 官星、财星、印星、食伤、比劫各自的功能

    正官功能 正官与日干的关系:正官是克制我(日干)的。是阳干见阴干克,或阴干见阳干克。正官的职能:是善意之管,譬如人...

  • 见汝芳华正妙

    ​见汝芳华正妙,佳人我追你可好? 今将此意见卿晓,谨愿与子同修好。 晨光始子思,黄昏子同袍。 执手默看卿笑,待子长...

  • 忏公上人开示

    解行并重 解行两门。解,对佛法的见解、或是对宇宙人生的见解,要正。知见一般说就是观感、概念,知见要正,研究佛法知见...

  • 【精华问答】学佛多年解脱受用不明显,怎么办?

    禅通居士编语:本期问题:学佛很多年,佛法的正知见基本确立,但解脱受用不明显。大家认为正知见和解脱是直线关系吗?正知...

  • 《谎言者》

    初 次 见 她, 她 正 在 阅 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 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m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