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让诗歌“击中”内心

让诗歌“击中”内心

作者: 月光墨墨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7:52 被阅读14次

    “读一首诗,他不应该是受教育,而应该是被击中。”

    今天,在郑州26中,九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会议上,我初次听到了这句话,虽是贾玲老师转述,可也被“击中”了!

    一直以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和形形色色的文章打交道,和形形色色的学生打交道,在职业倦怠中,我们习惯性的拿课文去教育孩子,不由得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好像教育孩子,就是我们的使命似的,恨不得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还骄傲的沾沾自喜,却忘记了教育无痕,育人育心。若学生的心未动,教师自己激情兴奋,只能说,那是教师自己在表演,欲罢不能。

    不过,贾玲老师是解读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时候提到这句话的,我想,课文体裁多样,可教诗最难。为什么呢?老师们说了,太凝炼,太含蓄,太精当,诗歌背后的故事太多,诗歌的信息量太大,等等等等。可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又是个障碍,即便事先做了功课,预习时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只是冰山一角,回到诗歌上,还是觉得深深浅浅,影影绰绰,不那么清晰明了。

    那怎么办呢?有的老师为了省力,自己的教科书上批注得密密麻麻,上课时全部念给学生,硬塞;有的老师更“聪明”,从网上搜来海量的背景,相关典故,粘贴到PPT上,这样,上课更省劲,无疑专业的“放映员”;还有的干脆直奔主题,你不理解?我告诉你呀,你无需多问,记下来即可,于是,学生就把内容呀,写法呀,主旨啊,听话得一一记录在册,不用动脑筋了,谁不喜欢呢?

    唉,天哪,这可是美丽的诗歌呀,怎么被蹂躏成这个样子?要么死命地分析,直到支离破碎;要么囫囵吞枣,消化不消化是你的事;要么唯命是从,唯老师权威马首是瞻;要么拿来主义,死搬硬套,绝不改动一处。这样的诗歌教学,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可怕啊!实在不敢苟同,你想,语文课文里选的诗歌,都是精品,经典,典范,经久不衰的作品,这样处理真的糟蹋了!

    那怎么办呢?以前,我也很茫然,可今天听了这句话后,好像明白了一点儿。“读一首诗,他不应该是受教育,而应该是被击中。”怎么击中?我想,绝不是靠外在的因素强加上去的力量,还得是靠内在的感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东西,老师必须辅助,比如与本诗本诗人相关的知识,不交代,就没有语境,失去了语境,就没有代入感,就是现代人穿着古装,假的很。读诗之前,老师也可以搜集同类风格的朗读视频,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自己试读,揣摩它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的调控等,把自己幻化为诗人,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用尽感情去演绎,慢慢进入心田,渗入灵魂。

    像第一单元中,《沁园春·雪》的大气豪迈,《我爱这土地》的饱满深情,《乡愁》的忧郁深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清新明丽,各有特点,各有各的美。通过初读感知,精读体会,再举行诗歌朗诵会,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等,相信这些诗歌,绝对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永久的回忆。因为有了共鸣,因为击中了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为懂得,所以也会觉得学习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美好的。

    我们的教学,不就是让学生心中永存希望和美好吗?想办法让语文“击中”学生的心,那就一劳永逸了!不过,所有这些的前提是,老师自己,得有一颗容易被“击中”的,柔软的,多情的诗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诗歌“击中”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mq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