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大是道路是漫长的,然而读懂您却是满满的感动。
备课的时候,喜欢静静的通读文章,然后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本课的重难点。接着细细品读,包括标点符号。随后看两套参考书。一本是《教参》;另一本是《教材全解》。最后,想思路,写教学设计。
这样的模式,大概需要三个小时。以前觉得自己有些不会利用时间。现在想想,其实这样的过程让我感到踏实、满足。
踏踏实实读,认认真真思,就能对课本非常熟悉。每一个细节都会唤醒自己最深处的呐喊。

《藤野先生》便是在这般磨练下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里,我谈谈《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绵延的爱国之情。
本文共38自然段。按照时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1.东京的见闻;2.仙台遇恩师;3.离开仙台感激、赞美藤野先生。第一部分,写了清国留学生的日长生活。“欣赏樱花;搞笑发髻;夜晚舞会”文本虽没有一字指责在内,甚至有些比喻还是很大气的。但是第2段中的一个“但”字,让我深刻的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不一样。他来东京为了学医,为了拯救被疾病蚕食的人民,必要时候可以当军医。这种追求,是把个人放在了国家之中。事事以国为重,个人服从国家。然而那些所谓的留学生,只是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报酬。想革新却不舍辫子。可笑!鲁迅先生见此状,思索着去哪里……这样的思量,让我嗅到了淡淡的爱国之情。
第四段两个地名:“日暮里”、“水户”。在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经过那么多地方,却单单记得这两个地方。可见他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记得水户可以在文本找到直接原因。从原因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喜爱有气节的人。更能看出问人身上独有的人格追求。朱舜水大明遗民最后客死异乡。他和鲁迅先生冥冥中有了联系。还有“日暮里”,有一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样的句子是对故园的思念,那么,对鲁迅而言故园则是亲爱的祖国。
此时,我便觉得这种爱国之情愈来愈浓,而且这种味道很甜很甜。
文章第二部分,写了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一段电影改变了他的思想,从前以医救国已经时过境迁,毫无用处。如今,只能改变国人的精神世界,要让国人觉醒。
这一部分已经把爱国之情推向了高潮。这里我看到了熊熊燃烧的爱国之情,这味道也更为纯甜。
文末,鲁迅先生写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有赞美之情。赞美老师对弱国学生的关心和照顾。一个词“弱国”,我看到了他的爱国之情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所有。
感动了,是啊!您的爱国之情从生命的萌芽就已经存在。剪了辫子去留学时才让世人真正的发现了爱国之情。留学的岁月您的爱国之情一次次散发出迷人的香甜。
您的爱国之情是这样的浓烈,华夏儿女为之震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