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造人上人,亦不造人下人。”
这句话是福泽谕吉所著的《劝学篇》的开篇首句。在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宣扬人本无上下之分,乃是通过学习才分出差距。“天不造人下人”是他想传达的内容,而通过加入反义词,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过目难忘。
心理学上有一个与这种反差法相似的法则,称为“得失效应”。该法则在人际交流方面的解释是:“最初的评价是消极的,但在不经意间看到积极的一面,评价就会猛然涨高。”
下面介绍反差法的“措辞菜谱”,分为三个步骤:
①确定最想传达的内容
②在前半句加入反义词
③自由加入其他词,使前后句连接起来
那是刻在印度孤儿院墙上的一段话,据说特里莎修女生前对其格外重视。这段话偶尔用到了反差法,但作者并没有刻意顾及“法则”,而是坦率地写出了人类的“本质”:
人是不讲理的,会做自私的事。
即便如此,也请原谅。
你若显露善意,必会被人怀疑。
即便如此,也请坚持。
你若获得成功,必会遭叛树敌。
即便如此,也请成功。
你若做人正直,必会为人所骗。
即便如此,也请正直。
你用多日所创,别人一晚即毁。
即便如此,也请创造。
你寻安乐幸福,必会遭人妒忌。
即便如此,也请幸福。
今日纵然行善,明日或即被忘。
即便如此,也请行善。
你若予人以物,必有人不知足。
即便如此,也请给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