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可是,你知道吗?你所表现出的本能的爱的行为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利!特别是当你带着评判、指责说教孩子或者由着本能溺爱孩子,诸事包办的时候!
比如,你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写作文,题目是我《我的妈妈(爸爸)》,他之前在网上搜索,凑了一些文字,可现在,他愁眉苦脸地向你求救:“爸(妈),老师说作文至少要写500个字,我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反应一
你先指责他:“你搞什么名堂?根本是偷懒,上网乱抄一通!自己不会动脑筋......”
其实,你也头疼写作文,指责一通之后,要求孩子:“自己动脑筋,想想你妈(爸)生活中的样子,用老师教给你们的写作方法,认真写。”
结果,孩子失望沮丧地走开了。他带着防卫心理和作业压力,避开你的指责,继续网上搜索,好歹凑出一篇作文。只是他情绪受挫,之后仍然不会写作文,甚至再也不喜欢写作文。
反应二
嘲笑,然后指导:“哎呀!这哪是你妈(爸)?来,我念你写,我的妈妈(爸爸)......常常......”儿子照着写了,但他不完全理解你所说的内容,只是照着写下便完事大吉。之后,他遇到写作文时没有自信,常因害怕写不好不敢下笔,于是便不自觉地来求你指导,然后只管照抄,作文水平无法提高。
反应三
二话不说,代办!
“唉,你怎么写成这样?分数会很低的。算了,老爸(妈)帮你重写。”儿子手也不用动,脑也不用动,以后作文就是你的事了!孩子的内心,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了自信,也没有了责任。
很显然,责骂、纠正、越俎代庖的结果,孩子的作文虽然交差了,但事后并没有认真地学习,以后写作文时依然会有问题,学习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责任心涣散,学习能力没有提升。
如果你是以上三种反应之一,你注意到你的反应模式的结果了吗?这是你想要的吗?
下面,让我们来看另一种做法。
有一天,志明的儿子小胖愁眉苦脸地向志明求救:“爸,老师说作文至少要写500个字,我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
志明拿起小胖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小胖这么写着:
我的妈妈真伟大,我的妈妈像月亮一样照耀我的家,我妈妈的爱比山还高,比水还深。我的妈妈一针一线为我缝衣服,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的妈妈厨艺精湛,常不辞辛劳,煮上一桌丰盛的菜肴,让全家人垂涎三尺。
志明看了心想:儿子的妈不就是我的老婆大人春娇吗?怎么我都不认识这位伟大的妈妈?
志明想想后对小胖说:“你已经写了不少了嘛!还声情并茂,不容易耶!你怎么想出来的?”
小胖说:“我上网查的。”
志明说:“网络上东西好多啊,那你是怎么挑选这些句子的?”
小胖开心地说:“这些形容词很棒,老师说作文要会用形容词,才是好文章。”
志明说:“哦,所以你觉得这些形容词很适合形容你妈妈?”
小胖有些迟疑了:“适合形容妈妈?好像也不怎么适合。”
志明问:“譬如说?”
小胖有些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像月亮,不像太阳。妈妈煮的菜其实不好吃,我只是喜欢垂涎三尺这个成语……”
志明一听对了,开始像自己的老婆大人春娇了。他接着问:“为什么妈妈煮的菜不好吃?”
小胖想想:“妈妈说健康比美味重要。可是妈妈也说,她真的不会做菜,这可以写在作文里吗?”
志明说:“这不就是你妈妈吗?为什么不可以?除了不会做菜妈妈会做什么?”
小胖很快地回答,:“她会做好吃的爆米花,她还会唱歌,大家都说她唱得好。她爱敷面膜,她会每天一早就起来为我准备早餐……”他说了一连串,最后拿起作文簿说,:“爸,我要赶快去重写,500个字太少了!”
小胖跑回自己的房间专心写作文,志明也开心地继续看他的职业篮球大赛。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志明用的方法,是一次次地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他的儿子小胖似乎慢慢地就理清思路,找到方法了。结果,不但让自己比较轻松,对小胖的长远发展也是比较有效的。
总结志明用的方法,他没有指责,也不指导小胖该怎么写作文,该写些什么,只是用了一些引导式的提问,让小胖自己去思考,也就是:以引导式、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小胖自己找到了答案。
这种沟通方法,是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是,碰到问题,先不做任何的评判及建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当事人去思考、回答。然后,根据当事人的回答,分辨状况及可能性,但仍不存有定见,而是继续提出探索性的提问。在反复地“发问、倾听、分辨、回应”之下,逐步让当事人在自省、自觉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据说,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提问教学。现代心理学家则总结了这种启发式提问的好处,包括:
1、启发式提问可以减少干扰、误导和抗拒
研究表明,指导容易带来干扰、误导与抗拒,让对方感觉沮丧、自责、懊恼、焦虑......各种心理上的交战纷至沓来,分散了专注力,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因此越多的指导,尤其是指责式的指导,引发的内心反应和造成的干扰及障碍就越多。启发式提问可以减少干扰、误导和抗拒。
2、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习
引导与鼓励被提问者自己摸索、自己找答案,被提问者学得更清楚、更深刻,同时减少许多负面的心理反应,学习会更快速有效。
3、启发式提问开启自我觉察
启发式提问可以引导当事人仔细看清自己的状况,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有进一步认识,并且看到一些习惯性的反应及盲点,展开一连串自我觉察及自我省思,从而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4、启发式提问可以提升自信和责任感
启发式提问下,当事人学会了自己动脑筋,学会了找到自己的方式和答案。如此,自信心和责任心就建立起来了。当事人在这过程中,完成了一段珍贵的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性的,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不容易抗拒、误解或者忘记。而既然答案是自己提出来的,就会更自发地去承担。
5、通过启发式提问可以改变模式而不只是解决问题
例如,志明通过启发式提问,不只帮助儿子自主完成了这次作业,还帮助孩子反思到网上抄袭的不当之处,找到了通过自己全方位思考完成写作的正确模式。
怎么样?你了解了启发式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了吗?这种启发式提问可以任何用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情景中。用在家庭教育中,则可以用在引导孩子学习、帮孩子建立好的习惯,鼓励孩子合作、帮孩子解决困难挫折等各种情景中。
现在,请你想一想,在未来的一个周、一个月,你将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使用启发式提问吧!如果你认可启发式提问的效果,知行合一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那么,请行动起来吧!
THE END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