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那场突如其来的人间浩劫已经过去11年。那年我在四川自贡,高考前夕,震感强烈,紧急避难。2013年雅安地震,我就在雅安,在川农住了三天帐篷。前段时间宜宾地震,我在成都,在办公室椅子上清晰地感受到大地摇摆的频率和幅度。关于地震,四川人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有摆不完的龙门阵。今日观看《初三四班》这部纪录片,让我从另一个视角再次思考关于地震的点点滴滴。

2008年地震,北川中学初三四班恰逢体育课,全班同学幸免于难。陆春桥就是其中一位。11年过去,曾经的青涩女孩成长为一名电影人,她找到一起经历生死的同学,用镜头记录下多年后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影片选取了初三四班三个典型人物为切入口,导演陆春桥用地道的四川话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她和另外两个同学的故事。
母志雪:原本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女生,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如今却给人一种格外乐观开朗温暖的感觉。她在一家建筑公司负责财务后勤相关工作,并且遇到一个十分疼爱她的爱人。影片以她的婚礼结尾,长长的婚车车队驰骋在烟雨朦胧的北川县城,一路喜气洋洋,一路生机盎然!
何林烛:班上有名的聪明脑袋,顽皮家伙。地震中他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他高三辍学后步入社会,曾在外地打拼了一段时间,后来与妈妈通电话的过程中意识到妈妈一个人在北川似乎过得不太好,于是他决定回家。从此,在北川县城与妈妈相伴。
何林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二十多的小伙子,在县城里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送过外卖,开过婚庆用品小店,在KTV当过服务员。妈妈知道很儿子工作很辛苦,也很心疼,但是他说,总要对自己负责,对这个家负责。与母志雪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同,何林烛总是一副努力坚强的苦笑。他说,他快结婚了,还得更努力才行。观看影片时,我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一句话:“我用尽了全力,过着这平凡的一生”。何林烛如此,我们每个人亦如此。
陆春桥:这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幸运女孩。北川中学高二时开设了有中国传媒大学师资的艺术班,陆春桥入选,后来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录取。更幸运的是,地震中她父母幸免于难。其实与大多数进城打拼的年轻人和留守农村的年迈父母一样,他们也有着远离亲人的无奈和心伤。
电影不长,只有32分钟,整体基调很温暖,很平实。透过一个个朴实无华的镜头,我真是的感受就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不管地震曾经给了带来了什么,带走了什么,地震时和地震后他们都经历了什么,这群地震里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正在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经历生活的种种,人生的种种。
观影后,创作团队和大家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有关于电影的,有关于地震的,很多观点也带给我很多启发。

首先,打破“我们”和“他们”的界线。如何面对亲历地震的人呢?怎么和这些人打交道呢?这个问题可能对川内的人稍微轻松简单些,因为大家对地震的感受更深刻更丰富,具有更多的相同的背景经历,可对于外省的人可能会比较好奇。如陆春桥和她的同学到外省读书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周围的人贴上地震中的幸存者,北川地震中的人等等标签。这也曾给她们带来很多困扰,可能觉得自己很“特殊”。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关注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有关地震的各种事件。地震与洪水,台风,意外一样,当它降临的那一刻,谁都无能为力。只需明白这是别人的经历或隐私,太多的好奇和询问只会让当事人无所适从。
其次,对生命和自然永葆敬畏之心。有观众问到如何看待地震遗址。目前,北川修建了地震遗址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游客。不管出于纪念还是科普宣传或是旅游开发,对此人们无可厚非,但希望每一个到此的人都存一颗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珍惜当下,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