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看到的光,也让别人看到
——再谈鲁小南的诗歌创作
与鲁小南的诗歌相遇,是在朱学东老师的读书群里。有位葛衣的朋友,是鲁小南入祝简书的早期读友,因为他的分享,鲁小南的名字,我第一次听说。我与葛衣先生有相识恨晚的感觉。在书友群里,聊天虽然不多,但他对于旧体诗词美感的理解,颇让我敬佩。诗歌的形式有新旧之分,但古往今来,表达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新诗因为胡适和他的友人的提倡,百年间,发展蔚为壮观。但自海子早夭以后,诗人的生存困境,凸显出现。或许诗人的生存困境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别人忽视了。海子殁后,诗歌达到了幻觉的高潮。说它是高潮,因为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路人皆知。说它是幻觉,是因为我们对于现代诗的阅读,鉴赏,和领悟还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阶段。诗歌等于小众,这样的公式,不知从何时起流行起来了。一直到余秀华的横空出世,才进一步的证明了诗歌的魔力。我的研究领域不在诗歌,但目前就我所知的打工诗人群体,邬霞女士日日为生存所忧愁,陈年喜老师是打工诗人群体中最为受读者欢迎的。但他的生活条件,目前只能说是能糊口而已。陈老师用他的执着与热爱,免除了体力劳动的辛苦,用他的诗歌温暖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人。这一点,是让我很敬佩的。北岛芒克,诗坛前辈。成就自不必说。他们只要动动笔,开个讲座,生活就能够很体面。但是更多的写作者,他们有对于创作的天赋,有洞察力,有写作的激情。却没有读者群。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文坛看来看去,还是那些老一辈人。他们有的七十多岁,有的五六十岁。他们当然写作经验丰富,读者群也很庞大。但他们有的多年不出作品。有的即使出版新作品也难以超越旧作。旧的作品一版再版,盛名依然在。出版社自然愿意加印再版,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现象往浅了说是向经典致敬,往深了说,是出版行业的固执己见和故步自封。积习所致,文坛一片死气沉沉。在简书写作的作者们,有较大读者群的,鲁小南是其中之一。她年纪轻轻,却很有自律心。她每天都在提升自己,督促自己写作。更新数量频道,却质量很有保证。她对于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捕捉,是让人惊讶的。她说表达的字眼是精准无误而又让人拍案羡慕的。这样的年轻作者,是很少见的。能做到以上任何一条,都已经很不简单。何况,她在简书这个平台已经写了三年。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把自己的心事,化作了一行行美丽的诗句。三年,十四万字的诗歌,足以证明她的才情。
她的诗,读一遍是不够的。需要读两遍三遍。需要反复读。
这样的诗歌,不必某些作家协会会员的文章,更值得我们珍惜吗?这样的年轻女孩,不比那些文坛垂垂老矣的人物更值得我们爱护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新时代的文学如果要有进步,是需要推陈出新的。中国新时代的文学如果要有进步,是需要那些老人家让出位置来的。中国新时代的文学如果要有进步,是需要鲁小南和许多的如鲁小南一样优秀的创作者登场的。
我推荐,再次推荐鲁小南的诗歌。是不希望这样一个很有天赋的女孩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再将来,因为生活的沉重而选择放弃或半途而废。
我推荐,再次推荐鲁小南的诗歌,是希望出版界的编辑们能够跳出旧的思路。诗歌,如果要寻找新的出路,还请看民间。这一点,先民已经昭示过,《诗》三百篇,《乐府诗集》都可做例。
——一月二十三号下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