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05285/7164986e9e8cd668.jpeg)
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观看康震老师视频讲解《夏日绝句》那一刻才知晓。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女词人李清照诗留存的不多,部分诗篇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婉约词的风格迥然不同,下面就来感受一下她的诗吧。
夏日绝句
宋·李 清 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言绝句,借古讽今(讽刺朝廷不作为,也鞭挞自己丈夫赵明诚不齿苟颜),抒发悲愤之情。前两句与叶挺“囚歌”中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字里行间崇尚着道义、担当,满怀深情的讴歌正气,无情地鞭挞了苟且偷生的丑陋。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05285/3ab0cc9fe5d10bb7.jpeg)
纵观中国历史,宁死不屈“生要站着生,死要站着死”的人杰为数不少。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大举攻入南宋据守的四川,连破二十个城池。四川夔门岌岌可危。宪宗九年(1259年)2月,蒙哥汗下达进攻命令,正式打响了钓鱼城大战。
合州钓鱼城,今属重庆市合川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实乃弹丸之地。但在合州知州主将王坚、守将张珏的率领下,钓鱼城军民不惧强敌,誓死不屈,浴血奋战。弹丸之地的13140多个日夜的烽火刀枪剑戟,漫长的36年之久的血雨腥风,不丢失一草一木,实属罕见!钓鱼城之战,是中国军民智慧、骁勇、坚韧、顽强抵御的铁证。这一战不仅举世闻名,还改写了世界历史,是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经典之战。
为啥说钓鱼城之战改变了世界历史呢?翻开13世纪的这段世界历史就不难发现,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铁骑神话般的横扫了整个亚欧大陆。诚惶诚恐的欧洲人惊呼蒙古军队为“上帝之鞭”。
在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继任大汗(大汉是蒙古当时的最高首领,相当于皇帝)时,蒙古帝国已经够攻破了四十多个国家,横扫了欧亚。荡平欧洲之后的蒙哥汗,就把目光瞄准了南宋疆域。他亲率蒙古主力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然后剑指合州钓鱼城。
在所向披靡的蒙哥汗眼里,弱不禁风的宋人怎么可能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人匹敌呢?蒙哥汗嚣张至极、目空一切,隧下令拿不下钓鱼城绝不东进,违令者——斩!
蒙古主力重兵屡屡发起进攻,都无济于事,钓鱼城这弹丸之地依旧岿然不动。这让蒙哥汗气急败坏,不得不亲自披甲上阵督战。可蒙哥汗做梦都没有想到,钓鱼城不但没有被他攻下,反而铸成了他一生中最不幸的噩梦——“命归西天”。
蒙哥汗战死在钓鱼城后,无疑重创了蒙古军队的锐气,也给了蒙古军队沉重的打击。被欧洲人誉为的“上帝之鞭”折鞭在钓鱼城。
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在了钓鱼城下,我们由此可以想象钓鱼城之战之的惨烈、悲壮。
大汗蒙哥的战死,蒙古几位大佬便回军争夺汗位,内部矛盾白热化,加之损兵折将。严重挫败了蒙古军队的锐气和战斗力,因此也缓解了欧亚战场局势,甚至放弃了一些攻打计划。
钓鱼城固若金汤,一直被宋军坚守,直至南宋灭亡后,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的前提下,宋军才开城投降,32名守城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壮烈殉国。
钓鱼城之战,是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抵御外国侵略的伟大壮举;是古今中国军事斗争名存青史的垂范;是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英勇无畏之举;是中国人顶天立地有担当的不朽丰碑;是值得称颂和效仿的不屈不饶守卫疆土的典范!
值此,我要为祖辈颂上一首七言绝句诗:
七绝·忠烈歌
三十六载腥风血,宁舍头颅不下膝。
荡气回肠存傲骨,名垂万古鬼神啼。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05285/b4734fede8d9e311.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