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镇原指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后来变为北方城镇的总称。
2.六镇的设立,前人认为在北御柔然。现在研究六镇,不仅应注意防北,而且应注意防南;不仅应注意防边,而且应注意六镇对南北朝乃至隋、唐历史的影响。六镇起兵最大的现实问题,在改变了北朝的历史。
3.北魏之初,甸服四面都在设防之列。南方威胁比之于北方柔然的威胁还要更重,因此必须防南。
4.州置营户为北魏防守要害的政策。配置降户于冀、定、瀛等州是北魏旧制,这些地方本有军户,可以安插降户。
5.北魏的兵有两种,一种是鲜卑兵,一种是非鲜卑兵。
①鲜卑兵:多为代北部落(“代北部落”指三十六大部落,九十九小部落。)之苗裔,多担任北魏的禁旅与六镇将卒,带贵族性,地位颇高。
②非鲜卑兵中,最重要的是高车兵。
Ⅰ.六镇兵中主要为高车人,北魏很早即配高车为营户。
Ⅱ.北魏解散部落,高车为一例外。未改姓的多是部落未解散的,且多是未迁至洛阳而仍留在边镇的人,此种人以高车为多。
Ⅲ.六镇兵保持部落性质,特别善战,原因即在高车人多,部落未解散。
Ⅳ.拓跋焘所谓“尽非我国人”,即尽非代北鲜卑。非国人的少数民族兵除了用于打仗,也用于戍守。此种兵地位甚低。
③“以骑蹙步”,是北魏以鲜卑本部人为骑兵,以非国人为步兵,打仗以鲜卑骑兵压迫非鲜卑步兵先出的反映。
④吴兵也是汉人为兵者,汉人为兵在北魏不占重要地位。
⑤兵民分离
Ⅰ.北魏的兵民是分开的,兵用于防守和打仗,民从事耕桑以供军国。
Ⅱ.军事重镇是军府所在地,军人众多,但户口数(民户之数)不可得知,表明在这些州中,兵民分离。
Ⅲ.北魏的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充当,农业主要由汉人担负,兵民之分在这个意义上,也是胡汉之分。
6.六镇起兵的原因:在六镇军卒中最占势力的军卒中的强宗子弟、国之肺腑、高门子弟、良家酋胕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被当做弃儿,社会地位降低变,成低下阶级府户,是最重要的原因。
①社会地位降低:六镇镇人原来具有职业为军人,社会阶级为贵族,种族文化为鲜卑三种特性。孝文帝迁都之后,职业军人、鲜卑文化这二者未变,但社会阶级则被降低,以前的仕宦、复除权力也没有了。
②崇文鄙武: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后,“以夏变夷”,遂至崇文鄙武,把武人排斥在清途之外。洛阳羽林虎贲发难,实际是六镇起兵的前奏。
③明帝的丙申诏:州镇凡是有军贯或军籍的人,都看作了低下阶级——府户,不仅仕宦、复除从此绝望,而且将永远被人贱视。
④六镇之叛,就基本性质来说,是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一大反动。
7.六镇兵经过三次转手:
①由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葛荣赖之以继续与洛阳统治者作斗争。
②从葛荣转到葛荣的镇压者尔朱荣手上,尔朱荣欲倚之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③从尔朱氏手上转到高欢手上,高氏赖之以建立东魏与北齐。
8.六镇鲜卑化军人的目的:杀洛阳朝士,逐京邑士子。
9.六镇军人是北齐、北周的统治者,六镇起兵,提高了六镇军人的地位。
10.东魏及北齐之初,兵制承袭北魏,兵民分离,兵由鲜卑充当,汉人主要从事耕织。
11.《资治通鉴》记载:
(高)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欢号令将士,常鲜卑语,敖曹在列,则为华语。
悟:皇帝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12.禁卫军中“百保鲜卑”和边防军中华人“勇夫”的出现,说明北齐文宣帝对兵制确有所创革,但并未改变兵民、胡汉之分的性质。(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夫’,以备边要。——《隋书》)
13.河清三年北齐十八受田, 二十充兵的法令,把军镇与州县、当兵与种田结合起来了,即兵由州县受田农民充当,兵民、兵农不再各成一个系统。这是北朝兵制上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