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82932/7a7606541f57b902.jpg)
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个概念其实很接近我们平时所说的“矛盾”,只不过矛盾可以形容客观世界,而冲突是完全的心理现象。温勒的冲突理论提出了三种冲突类型,我们用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三种冲突。双趋冲突,我们叫“鱼和熊掌”;双避冲突我们叫“前狼后虎”;趋避冲突我们就叫“欲拒还迎”。其实这只是矛盾的不同形式而已,我认为其中趋避冲突最具有代表性。
所有人都无时无刻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改变,还是不变。也就是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权衡利弊,而我们做出的行为都是我们权衡利弊的结果。每个人心中的尺子不同,利弊权重不同,做出的决定也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变还是不变的选择都是要做的。
我们常说人有惰性,惰性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变与不变的选择中更习惯于选择不变的一种倾向。选择不变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改变意味着要产生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未发生的时候是未知的,可能存在各种风险,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无法预测。应对风险是需要成本的,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承受更多的焦虑,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去适应新的状态,新的状态是否比现在的状态舒适?不一定,但是为改变状态需要付出成本却是一定的。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来总结这个问题非常贴切:“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舒服。”这就是“适应”。
有些人即使是处于痛苦之中,由于适应了这种情况,通常不愿意做出改变,以免增添新的痛苦,所以就“以苦为乐”,微妙地形成了一种心理平衡。这时候如果一下让他改变很多,无疑就会激发了他们的“惰性”,然后阻抗就会出来,形成了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我们想要促使其发生改变,如何让他相信这种改变是“低成本”的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设置心理咨询目标的时候通常会要求做的比较具体,可能就是一个动作的改变,然后通过一点改变,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促使其发生变化。目的就是不激发求助者的“惰性”,让他能在意识不到太大成本的情况下改变,简而言之就是“温水煮青蛙”。
改变很难,是因为你意识到了改变的代价,那没有注意到的改变不起眼么?当然不是。我们一生中大部分的变化都是发生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样貌、我们的声音、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都会在一生中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是变来变去的。我想心理问题的根源,就是你注意了本来不需要注意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