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雪花膏,听名字有点儿熟悉,可我的确是第一次听这个名词。
高铁上常有工作人员推着小推车在各个车厢的走廊里穿梭不停,大多是女性,也有少数男性。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特定的称谓,我就贸然把他们称为销售吧。
我乘坐的这个班次也是如此,销售们穿着统一的制服,来来回回地叫卖着各种商品,比如瓜子、饮料、矿泉水,再比如牛奶、花生、方便面,或者香蕉、橘子、草莓、车厘子,还有售卖新疆、西藏土特产的……反正东西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我对过来过去的小推车基本没什么兴趣,任由他们喊破了喉咙也无动于衷。
出门前,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不准备肯定不是必需品,而且出门在外,买什么都是负担,除了增加行李的重量,就是增加自己胃的承重,所以我从来只是冷眼旁观的路人。
但是,那么多东西里总有一两样令你感到惊奇。
这不,我就真被一个独特的叫卖声吸引了。
“雪花膏,上海雪花膏!”
什么?雪花膏?现在还有这种东西吗?我的心掀起阵阵涟漪。
要知道,在八十年代,雪花膏是时尚的护肤品,当然是大人的专用品,小孩子只能用棒棒油,而且只有在冬季才有机会抹在脸上、手上,因为大人说不擦棒棒油,在凛冽的寒风吹拂下,脸会皴,手会裂。所以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抹棒棒油。
当时,它的价格特别便宜,记忆中只要几毛钱,这也是它能走近千家万户的原因之一。
与亲民的棒棒油相比,高档的雪花膏就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东西了。我那时就不止一次干过坏事,背着大人偷偷拧开雪花膏的瓶盖,再凑过脸去闻一闻,里面的芬芳便沁入心脾,好香啊,偶尔实在忍不住时,就悄悄给自己擦一点儿。
瞧,雪花膏曾是我们孩提时期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
但,那是雪花膏,不是什么上海雪花膏啊。这上海雪花膏又是从何时兴起的呢?
尽管心里有疑问,我还是没有主动咨询,实在怕被销售纠缠而被迫去买产品,相信与我一样有这种心理的乘客不在少数。
几轮这样的叫卖之后,也许一件产品都没卖出吧,女服务员或者销售员似乎改变了策略。
这一次,她主动出击,拿着上海雪花膏向面善的女乘客兜售着。
我也是面善的人,有幸成为她的第一波目标。
“美女,想了解雪花膏吗?”她笑容可掬地问。
“不想。”我干脆地拒绝了。
“买不买没关系,我就向你简单介绍一下吧!”没等我同意,她就打开了那盒雪花膏。
很大一盒。外包装很有年代感,是在老街古城常见的旧社会里的装扮精致的女性的图片。
盒内摆放着两大两小四瓶护肤品,另有一支单品,像洗面奶或护手霜的样子。
原本没兴趣的我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这几样东西还挺精致的,的确与从前的雪花膏不一样了。
“包装不错,我还以为是以前那种普通雪花膏呢?”
“其实,就是以前的雪花膏,只不过是升级改良版。”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几样香味不同,可以抹在全身任何地方。”
“它们大小形状都不一样呀,功能完全相同吗?”
“是的。手、脸、身,全都可以抹,效果是一样的。”
“这么神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我给你试试吧,手上脸上都抹点儿,你体验一下。”说着,她已打开了那盒最大的雪花膏,准备给我试用了。
我连忙阻止了她。又不想消费,如果体验了,不买就会有心理负担。
“放心吧,不买没关系的,而且产品质量绝对可以信得过,现在很多景区都有售卖。”她仍想攻克我。
我依然不为所动。
最后,消费者与销售之间的博弈以我的胜出而告终。
我有怀旧情结,但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性,不需要的东西买回去也是浪费,我就在心里怀念一下雪花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