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写了一个故事,当年美国宇航局为了研究出可以在太空无重力情况下写字的笔,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最终研究出通过压缩氮气来推动墨水,实现在太空书写的目的。俄罗斯则直接使用铅笔。
作者一再强调卡片式笔记的简单,一如很多问题在最初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不过有时候很容易盲目地解决问题,而没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说起来简单,书读了一半多,对一些问题却越来越疑惑,我觉得可能自己太过在意卡片式笔记的原型,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就像卢曼记卡片一样,一直都是以自己喜欢爱好为基础,从本心出发,为卡片进行分类。用文字说实在太过沉闷与学究气,举个例子来说。
一位女士十分热爱生活,平时工作做的很好,业余时间喜欢手工,爱烹饪。经常从网上学一些新菜式,由于长久对火候的熟练掌控,做出的菜色味道都很受家人与孩子的喜欢。一日公婆突然到访,因为老人习惯问题,不想在外面吃饭,只能在家里做几个菜为他们接风。
女士因为突然,一时手足无措,要准备些什么菜呢?婆婆不吃辣,公公牙口不好,平时自己随意做的,或者从网上学的一些吃起来,老公与孩子都是连连称赞的,只是这一时,选择却有些踌躇。
那边老公已经开始催了,问她买什么菜,他去采购,做一些平常的菜倒是简单,只是那样显得不够重视过于随便了些。可一时也决定不了,于是告诉老公看他觉得什么菜合适,父母喜欢吃什么便买什么。
自己则先在家里准备着,煲上汤,准备些水果先让看电视的公婆吃着。等老公回来,菜买了几大袋子,都是平时吃的,也都是以前做过的材料。先确定菜吧,公婆不太喜欢吃肉,就做两个荤菜,选两种肉即可,这两种肉要怎么做呢?是炒是蒸是炖。其它的素菜要如何选择如何搭配!
马上到饭点了,一边犹豫着一边手上准备着,把肉切了,菜洗了切好,装成盘,剩余的一边做一边准备,平时做惯了的,一旦做起来速度和味道也是不含糊,终于按时开了饭。到吃饭的时候,女士终于松了口气,这一顿忙碌下来反而一点也不饿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后来女士学会了整理记录,她把自己业余的几个爱好进行分类记录,最喜欢的莫过于手工编制和烹饪了,于是她这两种分类也最详细记录也最多。
比如烹饪她是这么分类的:全国20大名菜,再根据材料细分鸡鸭鱼猪牛羊等肉,每种菜在最上方标明口味,做菜需要的时间及使用的锅具。还有普通菜色更多,先按荤素甜点分开,荤菜再按鸡鸭鱼肉首先分类,再按烹饪方式分类,再按甜咸辣口分开等等。
一天半年没见的公婆突然到访,公婆习惯没改不想到外面吃,只能在家里接风,这么长时间没来,怎么也要做两个大菜表示一下,一看表时间还算充足,给公婆洗了水果让他们先吃着。
找出两个不算复杂,牙口不好的公公与不喜吃辣的婆婆都能吃的菜,问老公这两个主菜怎么样。老公竖起大拇指,这可是全国名菜系列。有了主菜再根据食材安排素菜与汤及甜品就简单多了。一串需要的食材列好单子让老公拿去采购,自己在家里一边准备着配料,不一会儿老公提着一大袋子食材回来,也开始帮着准备,很快女士大显身手的一顿饭就好了。
其实我们原来读书不做笔记,或者只按时间做笔记时,一到写文章或者写个什么话题 时,就会像最开始那位女士一样,感觉自己好多点都知道,它们就脑子里一个个乱飘,但到提取出来安排材料时,却又有些无措。不过赶鸭子上架,由于基础在虽然有些慌乱,不过整体还是说的过去,只是个别地方搭配衔接可能会有所欠缺,且一顿操作下来人也是身心俱疲,丝毫享受不到创作的愉悦感。
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惹的祸。让人误以为只要读书就够了,其实读书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我们自己,把知识吸收转化武装自己。
记读书笔记的意义就像是在整理一个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仓库,或者叫第二大脑,我们按自己的习惯和方式,把一些我们曾经吸收过,觉得对自己以后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放置。平时我们只需要轻松地生活,不用背着仓库到处跑,只是不时去仓库进行查看整理即可,看看自己拥有哪些货,有些行情需要的货直接可以提取出来卖掉得个不错的价钱,有些货放的时间久了可能需要再加工成别的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