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虐我千百遍,我爱生活如初恋。
电影《小鞋子》,一个亲切而又朴实的名字,一部90年代的伊朗电影。想到伊朗,以为会是宗教或者女性主义、战争类的题材,但这个故事平凡的就像发生在我们周围。
电影一开头是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正在熟练的缝补一双女鞋。如此朴实无华的画面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小时候在家门口的菜市场曾经也有过这样一个补鞋摊儿,旧雨伞旧鞋子都可以拿到那里去缝缝补补。那双手厚重又灵活,像极了在我们的生命记忆中,某一个曾经被遗忘的片段,如水般流逝,但回忆起来却温暖真切,如初。
影片的主人公阿里丢失了给妹妹补好的这双鞋子,为了避免被父亲责罚,不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便和妹妹商量好每天轮流交换着穿他的破旧运动鞋上学。整部影片讲述了兄妹俩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双新鞋,却始终求而不得的故事。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却传递着一种平和冷静、简单真诚的力量。
妹妹为了及时跟哥哥换鞋,不让哥哥不迟到,宁愿在考试中提早交卷,奔跑在路上鞋子却不幸落水,哥哥迟到,被训导主任责骂。
妹妹看到了自己同学穿着自己之前丢失的那双旧鞋,本来想和哥哥一起去讨要,却发现同学的爸爸是位盲人,日子过得也很清苦,便也于心不忍的作罢。
哥哥阿里和爸爸一起去富人区找园丁的兼职,补贴家用,一直吃闭门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兼职,收入颇丰,却不幸遇到自行车把手失灵摔伤,一天的辛苦所得化为医疗费,又与妹妹的新鞋擦肩而过。
哥哥阿里为了帮妹妹赢得一双新鞋而参加长跑比赛,从几百个小孩子中脱颖而出,跑到第一,为了成为第三又放慢脚步,结果被迎头赶来的男孩撞倒,接着又勇敢的爬起来获得了第一,却与第3名的奖品——一双新鞋,失之交臂,看到第3名的奖品那双新鞋,阿里不禁黯然神伤,泪流不止。
影片大部分的画面都是阿里兄妹在奔跑,最后的高潮也是阿里参加的长跑比赛。我们一辈子也都在奔跑,在寻找,为了希望,为了承诺,为了荣誉,为了向前……这种奔跑和寻找始终蕴藏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引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困顿中品尝苦涩,在温暖中抚慰悲伤,重拾希望。影片结尾,池塘里一群金色的小鱼,慢慢的游过来,温柔的亲吻着阿里起泡受伤的双脚,父亲载着送给儿女的两双新鞋,走在归家的途中。生活如此的平淡温暖简单,有不幸,有挣扎,有失落,也有希望。
二、放手孩子,遍尝人生酸甜苦辣。
阿里的母亲内心善良温暖却身体孱弱,会夸赞儿女今天做了哪些家务,会在自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将自己熬煮的汤送给更为穷困的邻居。
阿里的父亲兢兢业业的工作,却收入微薄,他疼爱照顾自己的妻子,即使自己家里穷得都没糖了,仍然不会去拿清真寺的一颗糖,他会夸奖女儿给自己冲泡的茶美味可口,能看到儿子在富人区毛遂自荐时的坦然自若,眼神里闪烁着儿子超越自己的欣赏和肯定,他是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丈夫和爸爸,但也是无力的,阿里的爸爸在影片开头对着全家人发了一通火,因为妈妈做了洗毯子的重活,而阿里忙着找鞋没有帮妈妈,导致妈妈的旧疾复发。从爸爸的愤怒中我们看到他在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护这个家庭,但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仍会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引发挫败感和自责。
父亲的无力和母亲的病弱,激发了阿里一个孩子的责任感和主动感,他苦于生活困于逆境,却仍旧带着希望和憧憬往前奔跑,他在对父母的理想化破灭之后,没有抱怨,而是主动积极的去面对自己应当或不应当承担的那部分。
反观中国当下教育的现状,很多孩子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内心安宁坚定的力量,反而很多孩子走上歧途。我们家长害怕孩子受委屈,觉得他可怜,担心他落于人后,这些焦虑的背后是来自于我们为人父母的恐惧和匮乏。不必过分夸大孩子的负面成长体验,当父母从孩子的成长中让位,不插手不僭越,把孩子的角色和任务交还给孩子,或许才能让孩子从内在生长和发展出坚韧担当的品格。中国有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父母忙于生计,去处理和应对父母理所应当承担的那部分时,孩子自然会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扛起来,而非一直是个嗷嗷待哺的小孩。
或许我们的生命中都有那种自卑窘迫的时刻,就像阿里的妹妹一样,穿着哥哥不合脚的又大又破的运动鞋,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拼命的躲在后面。也有穿着破鞋步行几里路去上学的”艰苦岁月“,但回想这样的旧时光,却并不觉得苦,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道生命本味,一份独特的生命体验,无法回避,也无从抛弃,只有当你自己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角色中去反复咀嚼这种自我定义的“苦”,你才会深陷其中,苦不堪言。
三、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安放自己?
爱在阿里的家庭中一直是有流淌的,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充沛,虽然他们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阿里生活的贫民区里,也弥漫着一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情和友爱。看到阿里妹妹在水渠旁哭泣,邻居会过来安抚她,并帮她把堵在桥下的鞋子捡起来。邻居在收到阿里母亲的热汤时,也会感激的从床底下塞一些零食糖果放到阿里的手上。
阿里的父亲因为意外获得一套修剪农具,打算去富人区找找修剪草坪的兼职工作,父亲载着儿子在汽车奔跑的高架上费力骑行,父子俩闯入富人区,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但却没有我们一贯以为的贫富悬殊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内心冲突,导演的叙述仍然是平静朴实的、背景中带着些微苦涩,并非像很多其他影片一样浓墨重彩的描绘贫富差距产生的戏剧矛盾。这不禁让人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人具有了如此安住当下的平和?尤其在中国近几十年来巨大的阶层快速流动、更新迭代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安住自己,安住自己的选择?清晰明确的知道你是谁,你将去往哪儿,你内心真正想要和追逐的东西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