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可谓星罗棋布,传统招聘的街招、纸媒、校招、人才市场、猎头,互联网招聘更是无庸赘述。正是招聘信息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难免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商业广告泛滥等。
纵观不可胜数的招聘诈骗案,特别是相比起陷入x销的,似乎敝人的找工作被骗经历不足挂齿,但这断经历予其时的敝人的“社会观”带来了些负影响,甚至还一度痛恨自己的乐观、自信是粉饰太平。
其时,携着毕业正本、家人及友人的寄望来到了最向往的广州,车儿经过高架桥小能俯瞰广州中轴,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商业影片中,想象着自己成为一位职业经理人、企业家,鄙人晓得这般的憧憬对于初涉世的人儿来讲是得失参半的,但敝人是乐观主义者,并已在自负边缘。
零二零三年的时候,找工作的渠道还是比较有限,不懂网络求职、招聘会有门槛,故唯有扫街和买报觅机会。相比起扫街,敝人更愿意在报纸找工作上花精力(从不看报的敝人发现报纸刊有招聘信息也是偶然的),大概是认为效率会高些。买的还是大报,看着一条条的招聘信息,特别是要求都不高,心里偷乐。
连续5天买报收集招聘信息,筛选目标,虽然是带着不差的学历正本,但可能过早受到“从小干起”的实干理念影响,不管掌握着什么样的技能,就爱找类似后勤、助理、打杂的岗位,其时认为这些岗位更容易体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第一份工作无需过于讲究。
瞄准了一家自称xx贸易的公司,坐标位于广州市中心某大厦23楼,写着招聘后勤专员,要求为:吃苦耐劳,不晕车,能够适用短期出差,跟随司机完成货物配送。明白了,不就送货员么?好吧,不是问题的。立刻致电,咨询。嘟嘟嘟,电话接通,一位女士接听电话:
“喂,你好,是要找工作的吗?”
尽管是招聘专线,但第一句话是“要找工作的吗?”,难免让人产生一些想法,只是其时敝人初生之犊,加上确实心切找到一份工作,便这么暗示自己“果然是真的,还这么快就找到相关负责人了”,敝人便问“是的,请问现在是否还要招后勤人员?”,女士说“招的,招的,若果有兴趣的话请到我们公司面试,带上简历和毕业证”,激昂起来了,但为保险起见,还哆嗦问了一下“对工作能力和经验有什么要求的吗?”,女士说“没有,主要是能够吃苦耐劳”。约好下午14点面试
来到目的地大厦首层大堂,看着走进走出的白领们,心想哪天也会像他们那样。来到目的地,一道大木门开着,敲门进去,前台显得有些小,前台女士跟敝人打招呼“你好,请问是来应聘的吗?”,敝人说“是的,上午有打电话预约的”,女士说“哦,原来是你啊,好的,跟我来”,带敝人走过去所谓的接待区的间隙,有留意该公司的情况,规模是蛮小,就一厅两室,厅里无一人,其中一室大门打开,见一男在打电话,另一室大门关着,女士让敝人填写简历。然后一位女士从关着门的办公室走出来,问简历填写得如何了?敝人说可以了,然后将敝人领到办公室去,大门关上,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场面试。
惯例,首先让敝人自我介绍,完毕后,女士问敝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
心想是因为符合要求罢,送货员应该就是看重是否吃苦耐劳,照直说了。
女士说:不错,年轻人能够吃苦耐劳,不多见。这是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工厂在XX,你的工作是跟车送货,最远都是珠三角范围内,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休息一天,试用期间工资xxxx,包工作餐,不包住。
听完,这待遇实在诱人。女士问“可以接受吗?连忙答应“可以的”,女士“好的,我们现在急着要招,而初步对你的评审,录用应该没问题的,为了提高效率,麻烦你现在就提供一下身份证复印件和近照3张,一旦确定录用后,就可以马上办理入职手续”。
敝人二话不说,从包里掏出身份证和照片,女士还帮忙复印身份证,敝人忍不住问“假若真录用了,几时上班?”,女士说“确定录用的话,一般明天下午就可以来报道”。
女士将资料整理好后,开口问“我们公司要求,每位新入职的员工都要缴纳30元的押金,入职满一周后退押”,敝人此刻禁不住问“可否报道的时候再交,现在身上没有钱”,女士问“不行哦,这是公司的要求,那你现在身上有多少钱?”,总不能说一分钱都没有,但也只有十几块钱,如实告之,女士竟然说“这样吧,你先交15元,剩下的上班当天再交,会跟公司讲明你的情况”,二话不说就交了。随后,女士让敝人回家等录用通知电话,此刻是下午15点,说17点前会有与敝人联系。
走出大厦,无法掩饰喜悦,给朋友发短信,给家人打电话,告之找到工作啦,还承诺发工资后请大家吃M记。
回到出租屋,时间接近16点,有些无法冷静,说服自己还有一个小时呢,说不定一会儿就打电话过来了。到了16点30分,终于坐不住,主动致电询问,估计又是前台女士,敝人表明情况,而女士说“经理现在在开会,晚点打过来好吗?”。到了17点正,仍未有接到来电,又坐不住致电过去,已经是无人接听,心里拔凉拔凉。考虑到可能开完会后是下班时间故没有打电话过来,好吧,说服自己,再等等。
次日,敝人盼着上午9-10点间会接到电话,可惜没有,敝人实在坐不住又致电过去,结果还是无人接听,尝试每隔10分钟致电一次,但直到大中午还是没人接听,才意识过来“被骗了”。
捂着脑袋“为何会被骗?为何被骗的是我?”,颇沮丧。被骗走十几块钱倒不心疼,主要是该经历与敝人积极的社会观发生冲突带来的伤害,也万万未想到堂堂一个大报企业竟会刊登虚假招聘信息,自这次经历后,让敝人首次对大报(纸媒)失去信任。
当然,吃一堑长一智,很快让敝人恢复了信心。
直到今天,敝人仍会告诫找工作的友们,忽视报纸的招聘广告吧,尽管是大报,其他都是求职防骗常识,比如要收取押金的是骗子等,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可以搜索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