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是清朝皇族的后裔,是爱新觉罗·载滢的第二个儿子,恭亲王奕訢的孙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462acef57ef13312.jpg)
他出生于1896年,由光绪皇帝赐名溥儒。
溥儒初字仲衡,后来改为心畬。
溥心畬小时候,正是大清朝风雨飘摇之季,先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
不过当时的溥心畬对这些并没有大的感受,他深居恭王府内,在母亲项夫人的严格管教下,每天读书、练字,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溥心畬7岁时,随家人参加慈禧太后的寿宴,当场做五言联祝寿。
慈禧太后十分高兴,称赞说“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
1909年,载滢去世。
由于载滢在义和团事变中被慈禧革职除爵,他的子嗣也就不能再继承恭亲王爵位。
载滢的长子,也就是溥心畬的大哥溥伟,因为已经过继给载滢28岁就过世的哥哥载澄,反而获得了袭封恭亲王的权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
由于溥伟带头的“宗社党”极力反对南北和谈,影响了袁世凯专权,袁世凯一气之下,下令夜围恭亲王府。
这个事件以后,项夫人带着溥心畬和溥僡,辗转逃到北京门头沟马鞍山戒坛寺隐居了起来。
同年11月,溥心畬进入北京贵胄法政学堂读书。
这个时期,当溥伟为恢复大清,登上帝位,四处活动,并将恭亲王府大量古物珍玩变卖之时,溥心畬在戒坛寺每日研习诗文书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e6f8b0abf3175744.jpg)
这幅《大士像》就是他在戒坛寺时所绘。
画中人物线条流畅,刚劲而飘逸,有唐人之风。
1913年,溥心畬在北京贵胄法政学堂毕业。
之后,他去往德国求学。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他因溥伟反对,并没有去成德国。
因为溥伟掌握家中财政大权,为人也特别强势。
而溥心畬为庶出,加上年纪尚轻,在家里并无太多话语权。
1924年,溥心畬决定回北京生活。
当时,恭王府已经被溥伟抵押出去,将换得的经费用于复辟活动。
溥心畬便花钱将恭王府租了下来。
由于当时对清王室成员的优待政策逐步取消,溥心畬开始逐步与社会接触。
他与几个宗室成员组织了“松风画会”,当然,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远远不如金城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
同时,他还举办画展,出版诗集。
他的不少画作都由北京荣宝斋帮忙联系买家。为此,他常戏称荣宝斋是他的银行。
在这期间,溥心畬与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俩结识。
后来便有了“南张北溥”的说法,其实当时溥心畬出名更早,名气更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4e42e7a87e9b2578.jpeg)
1934年,溥心畬被推荐去往北平艺专任教。
这是他作为清朝遗老第一次出任教职。
为了让母亲能够过上和当年一样的奢靡生活,溥心畬除了卖画、教书以外,还将家中收藏的古玩字画陆续出售。
1936年,母亲七十大寿,溥心畬卖掉了 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8a58b91fb0bb91f2.jpg)
《照夜白图》被辗转卖到了国外,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第二年,项夫人去世,为了给母亲安葬,溥心畬又将《平复帖》抵押给了张伯驹。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3cf02f2216aaef92.png)
后来,张伯驹将这幅当初4万银元购买的画作,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这一年,北平沦陷,北平艺专南迁,溥心畬也失业了。
1939年,由于租期已到,溥心畬改迁至颐和园介寿堂。
这个时期,他以卖画维持生计。
1948年,溥心畬到杭州艺专教授国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溥心畬携家眷去了台湾,将唯一的女儿溥韬华留在了国内。
在好友黄君璧的帮助下,他到了台湾师范学院任职。
由于当时台湾一片混乱,溥心畬开了几次画展,卖出的画不多,还遭到了非议。
迫不得已,他开始广泛收徒。
由于他授课还是传统的方式,与当时台湾的形势有差距,不少弟子学了一段时间就退学了。
可以说,溥心畬初到台湾时的几年,生活得还是比较压抑的。
1955年,溥心畬去往韩国讲学,之后,就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年,他遇见张大千和黄君璧,三人相处十分愉快。
回到台湾后的溥心畬,除了上课、卖画,还出版了《韩玉堂论书画》、《十三经师承略解》、《溥心畬书画稿》等书籍。
1963年,溥心畬因患癌症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