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常规参考,那法律就是行为最后的底线。犯罪一词大家说出来轻松,但如果有平常人真正要实施犯罪,必然要在心理上突破以下几道关碍。这几道关碍也正是守护人们良知的最后屏障。
今天我们就粗略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从常人到罪犯的几个心理阶段。
第一道屏障,社会感。
人类作为社会化动物,无论男女老幼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人类刻入基因的生物本能。
虽然说这种社会感有强有弱,因人而异。但在人们潜意识深处,还是希望自己和周边其他人一样,保持趋同行为。这让人们更有安全感。
犯罪行为是被社会所唾弃的。当下定决心犯罪时,除了激情犯罪外,实际上是让自己站到社会的对立面。其中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其实,绝大多数未能实施的犯罪都被拦在了第一道屏障外。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越强的人,走上不归路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这种社会责任感,通常需要家长从娃娃抓起。
在不逼迫的情况下,多鼓励孩子与家人、朋友这样的周边人,建立积极正向的关系。培养合作意识,便能有效地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第二道屏障,共情能力。
如果,第一道屏障未能拦截犯罪的想法,那么这个念头就会来到第二道屏障前。
犯罪的本质是一种侵害他人的行为。人类作为智慧生物,虽然对他人的遭遇无法100%的感同身受。但是还是能够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体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是一句空泛的道理,而是许多人都会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当我们伤害他人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将这种伤害,以假想的方式投射在自己身上。想象自己面对这种伤害时,是什么感受。只不过这种投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明显。
共情能力越强的人,这种投射也就越加强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那些特别感性的人,不一定有多么善良,但一定坏不到哪去。
这种共情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比如让孩子照顾一下更小的孩子,或者照顾一些小宠物,都是不错的训练方法。
第三道屏障,理性的判断力。
前两道屏障还在道德范畴内,到了这一步,和道德这样的社会公约,已经关系不大了。
那些准犯罪者,在心底深处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又压抑不住心底的欲望,这时ta们就试图将这种错误行为,重新解释。为该行为赋予一些并不存在的意义。以此寻找自我优越感,说服自己继续下去。
如果理智足够强大,通常不会被这些虚假的意义迷惑,也就不会实施犯罪。
还有一部分人,在试图将行为合理化的过程中,由于一遍遍地思考,以及巨大的压力,有一定可能找到新的角度去面对问题。也就不用再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第四道屏障,胆怯。
真正的犯罪者,不光要面临法律的制裁,还面临犯罪过程中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表明,绝大多数罪犯心理素质其实并不强大,有的甚至比普通人还弱。因此,当ta们面临生活中实际困难时,为了逃避困难,或者为了避免自己精神崩溃,而使用犯罪的手段转移压力。
但也正因为ta们内心怯懦,所以有贼心没贼胆的也不在少数。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冷静想一想,这世间绝大多数烦恼带来的伤害,通常都要比犯罪的成本低得多。
第五道屏障,与他人的羁绊。
在树洞精做志愿者时,偶尔会遇到情绪激动要干掉某某某,或者与某某某同归于尽的网友。虽然这种发言,泄愤的嫌疑很大,但如果不及时加以阻止。也有一定程度的几率发展成激情犯罪。
每当这时,以家人这类重要他人为切入点,进行劝导安抚。通常都能收获不错的效果。有的人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可能会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但如果因此伤害到重要他人,许多人也是不愿意见到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犯罪者都逐一突破这几道屏障。对于有些人而言,顷刻间就可以突破所有屏障,而没有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