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我们在报告厅听了一位老师的观摩课,之后每人写了一份心得,我有一个习惯:动笔之前会先看看别人的大致方向,做一个参考。我看到的是大量的溢美之词,的确,这节课是在用心设计,流程、语言、学生配合、板书、拓展都没问题,但又总觉得似曾相识,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起2016年,那时我在郑庄小学讲过一节公开课,当时的听课人员好像是周口的一个国培研修团队,受当时的领导华校长要求,我在课前反复研磨这一节课,曾先后三次试课,授课内容也是一改再改,直到所有人都满意,但那个下午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课上得异常顺利,一个问题展示出来,几乎没有思考,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觉得这种状况不对,但又无法阻止这种行为,最后,提前近十分钟上完了这节课。评课时,尽管远道而来的老师们尽力搜刮着中肯的评价,但我心里难受极了,那节课我认为上得很失败。这节课与我那次公开课类似,看似完美,但缺乏激情,缺乏课堂生成,缺乏试错的过程,于是,就无法在人心里泛起波澜。
直到现在,我也常犯这样的失误,明明平时上课行云流水,自由发挥到淋漓尽致,可一到公开课,就会蹑手蹑脚,担心这个顾虑那个,真是上得不痛快。这样的课我都不喜欢,何况学生呢?所以我想,今后,我要上更为真实的课,允许公开课上出现不完美,因为,那代表着课堂生成的真正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