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当程序员的最初几年我写的程序平淡无奇,后来学 Objective-C 用了它的 block 才发现闭包这种语言特性好神奇,我可以用来轻而易举的完成很多之前做起来很麻烦的事。再后来我用动态语言玩出更多的花样,感觉简直是重新认识了整个世界。
这些新发现,都是新学到的语言特性带给我的。于是我坚定的相信:语言决定思维。就像《1984》中的新话,没有反动的词汇,人们的思维中就很难生出反动的念头。
没想到,翻开平克的《语言本能》,就看到他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判,追根溯源的把几种解释都分析了一番,最终告诉我们人们是依靠“思维语言”(心语)进行思考的,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学会将其和心语互相翻译。心语是人类的本能,不需要依赖特定语言而存在。即便小婴儿不会说数字,他在本该有两个布娃娃的地方只看到了一个布娃娃也会表现出惊奇,他其实是用心智语言进行计算。
虽然平克威望极高,而他的论证也细致确凿,但我总感觉有点儿不对。仔细想,仔细想,终于明白了:他列举的已经属于人类心语本能、不需要依赖某门特定语言就能存在的,只是些颜色、数字这样的简单概念,可是让我之前坚信“语言决定思维”的,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不需要知道“红”、“蓝”这样的词汇就能在大脑中判断颜色的冷暖,但我们的基因一定还不认识“闭包”和“柯里化”。
平克对《1984》中新话所产生影响的预测如下:(1)既然人类的精神生活独立于特定语言而存在,那即便新话中没有“自由”、“平等”等名词,这些概念依然会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之中;(2)听者总是会主动地填补说话者未说出的信息,因此将很快的诞生表现这些概念的新的词汇;(3)孩子们会很快创造出一套远胜于新话的复杂语言,这个过程只需要一代人即可完成。
我认为平克的预测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也认为他太高估了我们头脑中与生俱来概念的数量,也太高估了脱离语言后人们在沟通中使用这些概念的可能性。只需看看近百年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创造出的种种名词,再对比下这些名词诞生前后人们思考方式的变化,就知道语言还是会影响思维,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那些现象、道理,若能找出一个词汇来代表它,思考、交流时就会容易得多——词语总是要比一大段的描述更容易的被映射到心智语言中。
所以如果想让我们的大脑进化,我们的心智语言就需要掌握更多的高级词汇。我们日常也可以多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去探寻思维深处那些尚未成形的念头,造出一个词语来描绘它,为思维赋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