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读完文广芩老师的《颐和园的寂寞》,一颗心随着文字感慨万千。
人到中年,接触“颐和园”也是通过文字。颐和园几个字就如从别人文字中所读来一样让我神往,更是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这次来北京,心里自然是装着这些人间天堂,无论多忙,也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颐和园这样的美景我是一定要去的,正如我给犹豫不决的学生说的:“没有逛遍北京,你就不要说回去,否则就太不值得了!”
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收拾出门,踏上去颐和园的车。一路上人来人往,擦肩接踵,而我满眼满脑子都是颐和园,都是关于对这个皇家园林的美好想象。
或许是因为太早,我来到颐和园大门的时候,除了阵阵清风拂面,一切都显得冷冷清清。周围没有商店超市,甚至买一瓶水的地方都无处可觅。
我用手机买好票后找到一个保安,希望他可以指引我买点东西后再入园。他告诉我在附近确实比较冷清,不过在附近还是有一家超市,让我左转右转去寻找。
走了半天也没有看到超市的影子,我有些泄气,于是掏出手机来导航附近的超市。或许是因为声音太大,从我身旁走过的一位老太太笑着说:“大白天的走路,还用那玩意?”我不好意思地说我想找一家超市买水。
老太太看看我说:“外地的啊?前面小区里有一家小超市,你往前走100米,然后右转!”
我一边道谢一边关掉导航,很快就找到了超市,只是超市确实太小,进去绕一圈也只能买一瓶水。
回到颐和园大门口的时候,那里已经熙熙攘攘有人进进出出。我检票入园后,就被眼前的开阔和美景深深吸引了,真是院内院外区别太大了,这让我有些懈怠的心顿时又沸腾起来。
宽阔宝蓝的湖水,闲坐水中的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我迫不及待地向前跑去。
阳光暖暖地照着,我把外套系在腰间,带上遮阳帽子,做好大饱眼福的架势,贪婪地沉浸在美景里。
突然电话响了起来,是一个朋友约我一起出去玩,听说我来了颐和园,她也马不停蹄地赶过来陪我。为了方便她找寻,我也就觉得在大门附近等她,还专门给她发去定位。
当她高兴地宣布到达大门口时,我飞奔大门口去接她,这时候园里已经有些拥挤,尤其是大门口,更是游客如织。
我痴痴地等在门口,不停地在人群里分辨朋友那熟悉的脸庞,可哪里有她的踪影?
当我们再次发定位才发现,我们竟然相隔两千多米,我们应该是从不同的大门入园的,颐和园可以从三个大门入园,分别是东宫门,北宫门和新建宫门。
于是我们两个跟着定位开始寻找彼此。我沿着湖边走,满脑子都是朋友的焦急,已没有心情欣赏一路的美景,毕竟此时此刻,我们找到彼此才重要呢。只是觉得园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挤,当我来到水木码头附近的时候,人已经多到寸步难移,而我跟朋友间的距离从两千多缩短到五百多后,又开始变得越来越远,我知道,我们肯定是在哪里错过了,现在应该是在相背而行。
在无数次的电话,定位后,我们终于见到了彼此,百感交集。
接下来我们手拉着手继续我们的游园,因为怕一不小心就弄丢了彼此,人实在是太多了。园里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小店,只是价钱有些小贵:一瓶水十元,一个三明治二十八,一个普通的冰激凌二十八等。
宽阔的湖面上游船穿梭,我们也动了划船的心思,可排队的人远似长龙,我们也只能摇头放弃。其实我刚进园的时候,不管是游船还是别的什么游玩项目都人少,只是当时一个人,压根就没有想到去坐船游玩。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现在正是人间四月,游客如织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耕织图景区,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仁寿殿等等,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想把这人间天堂的美景全部收入心底,只是仿佛转眼间,园内的有人越来越少,天也渐渐暗了下来。
带着不舍的心情,我暗暗发誓,离开京城之前,我一定还要再次踏进这座天堂,再一次细看美景,细品历史的韵味。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我突然又想起了叶广芩老师的《颐和园的寂寞》,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孤独地踏遍颐和园的每一个角落,带着寻找哈拉闷的念想。她说:“童年时代,是为了寻找而寻找,看来是一种游戏。然而,游戏的本身又何尝不是目的?与艺术一样,是一种心的感动,是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一个普通的理念,足足让人认识一生!”
是啊,一个普通的念想,却可以真实地支撑着一个人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都生有所念。前行的路,对谁都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唯有信念,唯有信仰可以托起沉重的一生。
未来的路上,让我们苦守本身的信念,默然沉静而固执地走本身以为应该走的路,不放弃,不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