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字必须见过字认得字,写书好句好段落,必须见过足够多的好句子好段落。
从认得到写出的好的内容的过程大概三个阶段,涂鸦期-模仿期-创造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f89792312a5133a8.jpg)
从最初尝试时写作欲望的爆发和随笔,没有写作规矩和章法,没有套路和流程,像是小时候的心情日记,网络随笔的涂鸦期;
到后来知道很多种方法,想写很多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伴随着激情,疑惑,气馁,在纠结中尝试比较痛苦的模仿期;
最后经过足够摸索,练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反复总结到达一个有自我风格、节奏和手法和手感的自我创造期。
以在阅读的基础上持续练习就需要让自己走过模仿的这个阶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17c969685e1ff6f6.jpg)
都是由一笔一画组成的认得的中国字,在每个人的笔下组合出不同的形状;经过不同作者不同文字风格的排列组合,使用手法等诸多章法的整合,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境。有的让你身临其境摄人心魂,有的让人潸然泪下,有的让你觉得如沐春风。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bb9d440815675892.gif)
然而自诩那么多年最喜欢阅读的我,也读过很多书的我,此刻若非要让我从所看过的书中找出一个我最喜欢的,最有特点的作家出来,我居然无法做到。要说特定的喜欢的类型大概就是一些散文,而脑海中完全只有书籍中部分有意义的情节。这才意识到这么多年的阅读,终究只是表层的阅读。脑海里的思绪跟着作者飘荡起伏,然后就只剩下情节还有情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bb6dac2670df9288.jpg)
“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先贤为楷模。”对于阅读的输入之后我所做的仅仅停留在看过的层面,没有做自我内化的输出,更别提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加以关注。不能说这些年的书都是白看了,至少很多文字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有受到感染,但转换角度去看,找一个文字风格结构性印象深刻的老师,或许就是我以后阅读中的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一项任务。
既然要找到先贤去模仿,那么就需要了解模仿的两个不同层面:从“形似”到“神似”。
对作家写作特征的模仿,从作者句子结构的分析,长句还是短句的偏好,句式上动词和宾语的习惯性位置入手分析,到分析他的词汇的组合,形容词和动词的频密程度,以及对华丽辞藻还是朴实词藻的选择。从作家的爱用词库中熟悉他的腔调和词汇句子的长短,再到语言的排布习惯,看怎么从字到句,从句到段,在合适分段,如何承上启下。
用最初的把文字当做建筑来看待的样子来描述它,大抵是从你对一个家的定义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e4091b31c7ed6cc7.jpg)
从风格来定义它,是温馨的,还是有格调的;是北欧风还是中国风......
从房子由内到外的环境叙述出发,房子的结构,装修,功能性分区规划,家具,选择的软饰品风格,色彩,用料,材质,家具的摆放位置等,所有的这一切的组合就是你对自己专属的那个家在脑海中的定义和呈现。
就像每个人对家的不同的呈现,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接触到的人和事,做出的选择,所有的这一切整合成了不同的我们,所以我们会有不同的偏好,对文字也是如此。
接触优秀的,美好的,经典的,吸纳内化成为自己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651091/2468ff1b20cc330e.jpeg)
从阅读到写作,涂鸦期-模仿期-创造期三个环节中,我属于哪个阶段呢?
我想还在涂鸦期,因为今天之前一直没有建立模仿的意识以及明确的模仿的对标对象。
脑海中浮现出最喜欢的那本英文书的名字《Why wait to be great?》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我想这个句子出现在这里比较贴切!
There are only two times in life:now and too late.
从当下开始采取相信行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刻意练习的元素,找寻喜欢的作者给自己当老师。
观察他的行文风格和特点,句子的长短和词藻的选择,词汇之间的组织排列,在模仿中整合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特点,坚持不断练习,直到在写作中找到拥有独特风格的自己。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