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谭

那天有小伙伴要约我加入“混沌大学”创新院,因为那天(4月3日)混沌大学在长沙开分社了。对于知识付费这件事情,我谈谈自己的思考。
我2016年7月到17年4月,10个月的时间,在熊猫书院免费学习。也是各种能力相关的书籍(心理学,艺术,逻辑思维,理财金融等)解读学习,感觉模式差不多,只是熊猫当时没有提供音频。有的城市线下也有自发的交流活动,只是长沙的活动我没时间去参加。

个人认为这种知识付费模式感觉也是一阵风,赚点热钱。等过了这个风口,大家都冷静下来了,就不行了,剩下的可能就是些能坚持下来的。就像当年共享出行领域的滴滴、快的和优步之间的PK。
得到的成功,罗胖曾经分享过,就是他们捕捉到了现在人们普遍的认知焦虑心理,以这个为契机,输出知识,让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实现认知升级。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知识普及终究不能系统化,听众或者读者只是当时觉得爽,觉得不那么焦虑了,半年后再回过头看看,也许又忘得差不多了。就像学习英语那样,平时不用,终究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得到等类似的知识付费内容付费平台,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识普及率不够的问题,以及缓解前面说到的认知焦虑问题。但不会很轻易进入用户的骨髓和血液。互联网教育(线上教育)能有效解决知识的宽度不够的问题,但是很难解决认知深度的问题。就好像是上学的时候学的十几二十门课程还不够,继续找了一大堆学科知识来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知识面是广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这种学习的质量一定是不高的。什么都学,导致什么都学不精。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就讲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毛主席也曾说过“实践出真知”。找一堆书来听(看)一遍,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虽然可能是碎片化的,但是真正要消化那些书里头的知识,没有大量的实践,终究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而实践需要花的时间更多。
所以我说,认知升级,目前仅仅停留在宽度的升级上。宽,但是浅。窄而深的问题,相对传统的线下教育以及实践体验而言,似乎还没有那么容易做得到。当然,又宽又深就更难了。
朋友说,她加入主要是去链接人的。
嗯,说白了,学习任何知识,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和相处的嘛!
值得关注的是,以后可不仅仅是与人发生链接了,以后万物互联,所以还要学习如何与物打交道的知识。
接口,interface。
看过电影《超体》吗?万物互联的接口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