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想聊内驱力了。因为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你怎么还不去做?”“你怎么不听话呢?”“你按照我说的做了吗?”“为什么你不能主动去做呢?”……
父母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操透了心,想着哪一天孩子能发自内心的,主动去做就好了,能自己想变优秀多省力呀!比如有的孩子,他会自己要求自己去认真学习,而不需要父母说太多。想想都让人激动吧。 可现实中却看到太多父母操之过急,不断犯错。要找到真正的好办法,我们从可以试着从脑科学,心理学中找找答案。
先从“内驱力”说起吧。
威廉·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就是“内驱力”。这三个字很好理解,通俗一点讲就是自己内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也没那么神秘,它就藏着每个人的心中。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到:我们会克服自卑,去不断地追求卓越。人类毕生都在追求卓越,这正是塑造人类心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说是一种本能,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优秀。 拥有内驱力的人,不需要外部的激励,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保持前进。
而与之对应的是外驱力,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而去做。比如考高分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让父母感动高兴,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我们先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自驱力跟大脑中的哪些部分相关,以便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看起来没有自驱力。
在《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中提到,大脑里有四个主要的系统与自驱力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我们先来简单地解释一下这几个系统有什么功能。
有三个重要的脑结构能够帮助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它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领航员(执行控制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这部分脑组织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当我们平静、放松、有控制感,总之就是处于正常的心智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前额皮质正在监测和调控着大部分大脑。事实上,前额皮质能掌控局面的程度,对于衡量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受到的压力而言,是一个关键变量。前额皮质还被称为“住在大脑里的金发姑娘”,因为它需要两种化学物质“恰到好处”地组合才能高效运转,这两种物质就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都属于神经递质。
压力一来,前额皮质就很容易“掉线”,进而难以发挥功能。身心状态的唤起、轻微的压力、兴奋感或大事件之前的小紧张都能提高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导致人们的专注度更高、思路更清晰、表现更优异。然而,在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前额皮质里会充满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系统“掉线”,难以发挥功用。这么一来,大脑显然就不能高效地学习与思考,一旦前额皮质“掉线”,你就更有可能冲动行事,也更有可能做出愚蠢的决定。 大脑执行系统的发展来自哪儿呢?来自你要让他有掌控感,让他有选择权,让他能够对自己的很多事做出决定。在孩子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开始做这样的事情了。三岁以前就能够帮他把大脑执行系统的前额皮质发展得很好。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冷静、理智、成熟,看起来像个大人,就是因为他大脑(前额)皮质层增长了。 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斗狮战士(压力反应系统)
当你面对像捕食者这样的严重威胁,或者并不面对而仅仅是想象这样一个威胁时,压力反应系统会接管你的心智。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保护你免受即将发生的伤害,它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杏仁核是一种原始的情绪处理中心,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同时也是大脑中威胁检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杏仁核并不能自主地思考,它直接感知事物并做出响应。在高压力情境下,杏仁核就成为心智的负责人。一旦杏仁核当家做主,我们的行为就倾向于变得更有防御性、更被动、更呆板,但有时候会变得更有侵略性。杏仁核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回归习性与本能,这时,我们的动物性会让我们做好准备去战斗、逃跑,甚至直接“吓呆了”——就像被远光灯吓到的鹿一样。
杏仁核一旦觉察到威胁,就会向下丘脑和脑垂体发出信号。紧接着,像打了一个报警的紧急电话一样,肾上腺被唤醒了,开始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激素,也许你听说过,某个小孩被汽车压到,他的家长情急之下能把车抬起来,这就归功于肾上腺素。这一系列复杂的警报通知就完成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比有意识的想法还要发生得更快。一旦我们遭遇威胁,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压力反应,我们能不能活下去,可能就取决于这种本能反应的速度,进化把我们塑造成了这个样子,让我们在压力下无法保持思绪清晰。
健康的压力反应应该是这样的: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一旦压力荷尔蒙不能快速回落,就会出问题。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如果有只斑马遭遇了狮子的袭击,但有幸逃脱,没有命丧狮口,它的皮质醇水平就会在45分钟内恢复正常。相比之下,人类身上的高浓度皮质醇会一次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海马体同时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它有助于终止我们身上的压力反应。它会跟我们说:“嘿,记得上次你迟到那回吗?当时你吓得够呛,但其实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嘛!淡定!”它就像一个忠诚而沉着的朋友,一出现就能让你如释重负,这种看待事物的角度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言,都是无价的。
与此同时,压力还会瓦解人的大脑。它会弱化脑电波的连贯性,降低人们对于新鲜想法的探索欲以及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欲。它将我们的前额皮质一脚踢出大脑的驾驶舱,还限制我们在心智上的柔韧性,害得我们连集中精力好好学习都有困难。当“斗狮战士”统领全局的时候,你也许能在狮子出没的大草原上拥有更机敏的本能表现,可若是在高二的英语课堂上,就未必能有这么好的表现了。如果你的身体告诉你当下是为生存而战的紧要关头,你又怎么可能对莎士比亚或数学运算上心呢? 压力反应系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它容易让人被迫承受太大的负担。一旦碰上什么棘手的事,你当然用得上它,但你并非需要它一直伴你左右。慢性压力会强化杏仁核,进而让斗狮战士越来越难以忽视,这样一来,你就更容易受到恐惧、焦虑和愤怒的影响。
对接下来的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我们只做简要介绍,
啦啦队长(动机系统)
动机系统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赢下体育比赛、获得美好的性体验、获得认同感——所有的这些奖赏性体验都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多巴胺。相应地,较低的多巴胺水平则与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和无聊的体验相关。相关研究看来,“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 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当你处于慢性压力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水平会逐渐下降,而保持做某件事的动机本就不容易,因此,随着多巴胺的减少,你的动力也随之流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做事虎头蛇尾,有的孩子三分钟热度的部分原因。
佛陀(静息状态系统)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被激活,这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如果你正坐在等候室里无所事事,或是在晚餐后放松,不管是做做白日梦,还是身处某种冥想之中,甚至是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的那段时间里,默认模式网络都会被激活。这是一个用于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系统,只要我们不关注某项具体的任务,大脑的这个区域就会非常活跃。它可以帮助大脑恢复活力,并将信息存储在能永久保留的位置,更深刻地看待事物,处理复杂的思绪,还能促使我们发挥真正的创造性。对于年轻人而言,它还与培养强烈的认同感与充足的同理心有关系。
我们一口气讲的脑科学内容可能有点多,你需要记住的重点是: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部分则会越变越大。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
一般跟孩子讲解了脑相关的这些知识, 孩子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也会提升的。
理解了有的孩子看起来没有内驱力的原因,那可以怎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当这个问题敲出来的时候。肯定有爸妈还想问,什么年龄可以去做?我想看完了内驱力的几个关键,就会有答案的。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影响内驱力的三大因素是:能力、自主、归属。在具体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这三点:
我相信我能做到(也就是有这个能力)
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也就是自主)
我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并能彼此分享(这是一种归属认同)
接下来就分别谈谈这三个因素。
我相信我能做到。还记得孩子学步吗?他们小心翼翼地迈出步子,看着父母的脸。“加油,宝宝,走过来!”我一直记得那时,我儿子一摇一晃地朝我走过来,一步、两步、三步。然后就会失去平衡,朝旁边倒下。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会牢牢地抓住他,拉进我的怀里。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直到他相信自己能做到,然后勇敢地迈出一步又一步。 你还记得孩子第一次拿笔画线条吗?他们歪歪扭扭地画一笔,然后兴奋地让你看。“宝宝,真的不错,你画了一根线。”然后他们会兴趣盎然地画很多线、很多的点。他们相信自己能画的很好。 还有第一次骑自行车。我记得我家孩子那自信而兴奋的表情。你还记得自己孩子当时的表情吗?我想,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自己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的。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时会发现内心的一种满足,能为此驱散自卑。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有了这份力量感的时候,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去做。敢去做,才能唤醒内心的力量。
给爸妈的建议:让孩子拥有自信和内心的满足。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不积极,却沉迷玩乐时,会很生气。然后破口大骂,说孩子不争气,或者说不是读书的料,甚至说他们愚笨。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一定要记得给他们正面的鼓励。比如练字,我之前会指着一些没写好的字,跟孩子说“这几个写的不好,要改正一下。”感觉他会有点郁闷或者不服气。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指出那些写的很好的字,跟他说:“这几个写的真不错啊!最近进步很大。”这时他就很高兴,我再跟他说哪几个需要注意下,他也听得进去。 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孩子更积极、认真、主动的学习。那就不要去打击孩子。特别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你越打击,他们越受挫。反而会去其他的地方寻求认同和满足。比如游戏世界,或者去找几个哥们一起混。
说完 我相信我能做到(也就是有这个能力)接着聊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也就是自主)
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孩子自己做主”。这点我们在前面的执行系统里面已经提到过了。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什么都要依赖父母。在孩子在两三岁时,会有一个自我意识敏感期,这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孩子会出现对抗的行为孩子们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所以在一些幼儿园,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同的学习和游戏区域,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那些有着共同爱好的孩子,就会成为很要好的伙伴。
还记得我儿子那时是积木区的常客,他一直就在那搭建他能看懂的各种积木,玩各种游戏。 给爸妈的建议: 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当孩子发现了某些特别的东西,然后自己产生了好奇之后,这个好奇就会让他们专注于此,集中精力,想一探究竟。 而且孩子还会表现出,我要自己做。这时父母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去独立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下楼,自己去开门,自己洗脸洗澡等。自己能做主去做,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欢喜。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也不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奖赏。这仅仅是我自己喜欢,我愿意花时间去做。这就是内驱力的模样。 孩子不需要大人过多地干预和督促。比如那些真正爱上阅读的孩子,还有爱积木的孩子。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有了内驱力。
那么在学习上,怎么才能让孩子拥有内驱力,成为一个“自推娃”?几乎很少有孩子会天生就内驱力满满。 就拿阅读来说,如果不是我们从3岁左右开始就坚持阅读的话,他能像现在这样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吗?我觉得答案是不确定的。
总结来说,还是离不开“陪伴”和“坚持”。而这两个词的背后,需要无数地磨合,需要忍耐和付出。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核心——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子女之间,彼此会不断地相互影响着。每天的语言交流,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彼此的性格和价值观,相互磨合着。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内驱力的第三个关键。
我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并能彼此分享。这就是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从婴儿时就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那些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去探索这个世界的一切。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发现父母对自己信任而无条件的关爱。内心会亲近父母,愿意去倾听、理解父母的用心。而不是对抗和逃避父母。 所以孩子也会朝着家庭和社会的期待,去成为爱学习、积极生活的人。拥有这种态度,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会激发内心的那股力量,最终形成内驱力。 而在此之前,父母不要太着急。不是说大骂几顿孩子,用言语激孩子几次后就会有用。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马上唤醒内驱力。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总结一下:
内驱力指的是自己内心的驱动力
有些娃为什么看起来没有自驱力呢? 很可能跟他们的大脑有关系,他们有过大的压力,而大脑这时候已经不受领航员(执行系统)控制了。
可以怎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助力孩子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1我相信我能做到(也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 给能力感加分)
2 我想通过自己来做到(也就是自主,父母多让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自己做主,给孩子的自主感加分)
3 我有信任的人支持关心,并能彼此分享(这是一种归属认同, 也就是父母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内驱力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只有有了亲子关系做基础,才可能在一天天的相处中去给孩子的自主感, 能力感持续加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