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会影响战争。有时,我们都会忽视这一真相。但真相又确实如此,生态对战争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毕竟,只有充分利用好生态的人,才能更好让生态为自己造福。
本书—《洪水与饥荒》作者穆盛博,现任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莫尔顿学院近代亚洲史杰西卡·罗森研究员与历史导师。1977年,他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先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史学学士、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的乔治城大学任职,教授中国近代史、东亚环境史、世界史。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环境史,是近年来在欧美环境史学界非常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作者的专著有《近代中国的渔业战争和环境变化》,关注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舟山群岛的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分析形成争夺公共资源与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地方的、区域的与跨国的动力。最新的著作为201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战争生态学:1938-1950年的河南、黄河及其它》,也即《洪水与饥荒》探讨二战期间中日战争造成大范围环境破坏与人口损失之冲突剧烈地区的环境与战争的互动。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来看看他是如何分析的?
01.1938年黄河水灾,难民流离失所
1938年,中国正处于战乱年代。一场黄河水灾,加重了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日军侵华,企图占领中国华北地区,但黄河的存在确实加重了日军侵华的难度。因此,黄河水灾,有利有弊。我们要知道,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克服困难,日军想占领中国,也存在很大难度。举国反抗日军侵入,黄河水灾暂缓了日军侵华的脚步。当然,一个入侵者,不可能真心造福人民。所以,要想克服黄河水灾,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
中国素来“安土重迁”,但是黄河水灾太过严重,导致中国的难民流离失所,不得不离开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因此,生态对当时的局势有重要的影响。
02.战争影响,1942-1943年河南饥荒
战争不可能很快结束,中国正面临亡国危机,国内军阀混战,国共两党内斗,导致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因此,1942—1943年在河南爆发了严重的饥荒。
当然,中国外有强敌,内有忧患,黄河的整治让获利各方虎视眈眈。但是,黄河水灾由来已久,不可能迅速解决。所以,这一时期,虽然各方都有过努力,但都不过是白费功夫。这一时期,难民迁徙,黄河更加无人整治,只能任其发展。
03.战后真正恢复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党和政府意识到黄河水灾的忧患,立志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国内清明,有助于灾害的解决。
黄河要想被充分利用,就需要让黄河沿岸适宜人居。因此,战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下定决心彻底整治黄河水灾。而且,这一次,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要让生态真正服务于人民。毕竟,唯有科学发展,才能让国家更加强盛。我们都需要遵守发展规律,让黄河整治循序渐进,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最后,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保护生态。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有让生态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国家更加脚踏实地进步!愿我们都能提高保护生态意识,让生态能够真正造福于国、于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