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盘点浸润心理学后信念重构1

盘点浸润心理学后信念重构1

作者: 袖子2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07:43 被阅读0次

          盘点浸润心理学后的信念重构1

                              郭晓梅

            沉浸在心理学的学习里后,越来越喜欢倾听自己脑子里迅速闪烁的思维,有一种美好-像是恋爱的感觉。其中有很能给我启发的部分,让自己内心世界开始有了弹性、宽度,允许变化,接纳多元,放下评判。这些说给自己听的话太多太快,试图捕捉它,记录下走过的路,不错过美好。在浸润在心理学的海洋里自己想的和自己说的,变化之大,意料之外,有时都被自己惊到,也让别人感到了意外。我的孩子和闺蜜都说,你在心理群里说的那些话不像你了。

            我想,这些思维原本不是我的,宇宙中本来就有的,允许只是经过我思维和语言这个管道表达出来。也或者人是何其复杂,我们认识世界或者人,都是瞎子摸象,存在局限,但是我们却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正确。而这些思维仅仅只是我以前潜伏着而现在外显出来的其中一面。

    一.对于乖。

            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被父母或亲朋说成"乖"孩子是个很大的褒奖。而"乖"是什么呢,文静的或者不吵闹,顺从的或者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请仔细阅读乖的含义,里面有很可怕的东西:服从权威,你不重要,你的意见和需求也不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外表看起来品学兼优的孩子,他们抑郁了,或者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了,不能做自己了,心好累,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以前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们是"乖"的,用"乖"来表扬他们。对有些人让自己的小孩在公共场所或者朋友面前表现出孩子自然的状态而不约束、阻止是非常反感的。现在却觉得"乖"孩子好悲哀,他们很压抑,遵循别人的标准,过着别人希望的人生,迷失了自我。

            现在我表扬学生更愿意用"很有想法","有思想","独立","真诚"。

            所以我想说反抗精神有多重要,我们是不是要保护孩子的这部分,甚至说鼓励孩子的这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的青春逆反期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哪怕有些过激,有些吓到我们,我们是不是为了孩子的人格力量形成,给孩子做自己的空间,做到陪伴、接纳、宽容和相信。相信本身是有力量的。

    二.关于优秀

            遵循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学生时代上了名校的人是优秀的,走上社会赚钱多或者当官了的人是优秀的。

            请细细品味其中滋味,"优秀等于……"。这是一种对人的评价、比较,细细想来,评价的标准是多么地单一和苍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优秀像一座山压在贴着"优秀"标签的人心里。有优秀必然会有不优秀,多少人在比较和被比较中黯然神伤、苦苦挣扎,否定自我。被别人认为生活得很幸福,很优秀的人,自己却感觉活得很累,内心有诸多的不如意,暗自哀叹。其中不乏名校学生的、赚钱多的、当了官的。因为有评价,会比较,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更有名的名校的,赚钱更多的,官当的更大的。也或者非常担心自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美好,变得不优秀,竭力地维持。

            我们的完美情结、纠错心态让自己更容易盯着别人不够好的部分并不断地被指出来,而且是堂而皇之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举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大旗,让对方无力反抗。最可怕的是对方可能慢慢地自己也接受了自己不够好,从而强化了、固化了、甚至夸大了这部分。同时我们却常常看不见对方具备优秀的品质,忽略了、淡化了、弱化了。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内心非常自卑。而这些现象尤其会发生在抚养人与被抚养人之间。

            我曾经也迷失了刚有孩子时的初心"我只要他快乐,别无他求",在发现他在同龄人中学习总是表现很突出时,我的不满足之心出现了,"他还可以更好,他没有尽全力"。一度使得孩子看我时,眼神里充满仇恨,脸上流露出咬牙切齿的表情。

            而现在,在我看来孩子并不是被培养出来的,只需要以顺势而为的态度对待那些他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只需要被看见、被欣赏,他会很好地成为自己。

            父母们千万不要被自恋冲昏了头脑,"你的孩子好优秀啊",请淡定,首先他真的很优秀吗,或者只是单一评价体系的过度美化,真实可能是"他成绩还不错","他比同龄人更愿意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如果心里再冒出不满足之心而不觉知,孩子就惨了,你给的压力和他给自己的压力会让他内心的弦越绷越紧,会发生什么就不难想象了。说句实话,如果他优秀和你实际上没有关系,那是他自带的,值得庆幸的是没有被抹杀。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优点,那你一定是眼瞎了!现实中睁眼瞎真的不少。

    三.关于早恋

            这里泛指青春期男女之间产生感情交往相处的现象。

            记得很多年前,我在高二当班主任,有个"很厉害"的女孩跟我大谈她的恋爱史,不知道她是为了镇住我呢还是想试探我。结果我的反应很平淡,她惊讶地问我,老师你怎么不生气,骂我呢?我只记得说过一句"不管怎么说,感情本身是美好的"。后来这个"厉害"的女孩在我面前放下了伪装的一面。

            说心里话,我当时也不愿意班上发生这些感情方面的事情。因为毕竟会增加学生学习心态的不稳定。大多数校园恋情还是影响到了成绩,就算学生本人处理好关系,但是家长和老师的焦虑并没有消除,这个焦虑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

            其实按照生理发育规律期来看,这是正常生理现象,而且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首先"早"字就不合适。而且"早恋"这个词充斥着贴成人化的标签,污名化倾向。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有如临大敌之感,一是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影响成绩。二是担心孩子一冲动发生性关系。毕竟在中国文化中,一旦发生性关系便成了丑闻。社会舆论会让当事人压力山大,甚至无法承受。第二个担心也是成人思维造成的,把青春期恋情和成人恋爱混为一谈,不同的年龄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现在对于校园恋情,我的观点是不硬性打压,仔细观察,让隐形的恋情引导成两家的朋友式往来,父母们和孩子们更加熟悉更加了解,减少神秘感,相思之苦,刺激感,可能慢慢地一段感情经历自然走完了。如果仍然保持着关系,需要家长安抚好自己内心的焦虑,密切关注,因为关系挑明了,阻力也消失了,至少孩子们的情绪是稳定而平静的,那么对学习影响就小了很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盘点浸润心理学后信念重构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qs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