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的脊梁”,年轻的他,创作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篇章。在那个愚昧的年代,他不断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砥砺前行。正如毛泽东所说:“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便是,鲁迅,一个时代的传奇。
说起鲁迅的童年,我还是通过他的一本脍炙人口的巨著——《朝花夕拾》所了解的,这本书是鲁迅在晚年时创作的。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艳丽多彩,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分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飘散下,让人浮想联翩。想必鲁迅先生在晚年写到这本书时,也是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吧。
与多数名人并不相同,鲁迅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
他来自乡下,乡下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鲁迅他家后面的百草园便是其中之一。“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的童年似乎就在这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中悄然度过。这无忧无虑的一段生活,不也正是我们最向往的吗?
然而,鲁迅还有一段童年也是兴味索然的。枯燥、乏味。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最好诠释。“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但乐观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孤独,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鲁迅便想出一个法子,趁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进园子里折腊梅,虽然后来遭受了严厉的批评,但还是乐此不疲。
鲁迅还利用老先生读文章的契机画了许多有趣的画,还玩“盔甲人”。这么一想,三味书屋其实也没有那么枯燥了,三味书屋为鲁迅以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三味书屋里,鲁迅学到了许多他在乡下根本接触不到的知识,也珍藏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求学回忆。
但是,鲁迅13岁的那场变故,却使他受尽了打击。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而他的父亲身患重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撒手人间。
鲁迅原本富裕的家境就这么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提早这样结束了,他过多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
家境富裕时,大家对他十分亲切和蔼。家境中落后,周围人看他都是一副鄙夷的表情,这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莫大的打击,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层隔阂,(这次变故也确定了他以后的文风——讽刺性文风。)感受到了人类的劣根性。
但是,到了这步田地,鲁迅家还没有彻底宣告破产。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所谓的“神医。”——给鲁迅父亲看病的医生。这个神医不可谓不奇葩,用药奇异,毫无半点作用,出场费却很高昂。正是这些故作高深的庸医误人,才导致父亲的病日渐严重,最终与世长辞。引用《父亲的病》中鲁迅的原话:“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让鲁迅在对这些草菅人命的庸医的痛恨时,也不禁感叹人生的伤悲。到这里,鲁迅的童年就大抵结束了,少年时经历的苦难,饱受的世态炎凉,积淀了鲁迅以后文章的情感爆发。
品味完《朝花夕拾》这本书,才能真正了解封建时期的老百姓,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幸灾乐祸。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国人才算真的站得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