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静心而论1357):
要成为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既然是一种心理活动,是随时随地都会可能发生的行为,情绪的表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之分;如面部表情、姿态语言、心理反应等等,有情绪就要适当应对,自我调节。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宣泄、释放,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平时看上去稳重平和,不愠不火,做事有条不紊,不急不慢,周围人几乎看不到他着急发火的情景;而另外一种人,脾气象炸药,一点就着火;即使一点点像芝麻大一样的事情,也会瞬间引发他火冒三丈,此时的他觉得“天下老子第一”,“誓把地球翻个盖”,非要出这一口气不可,一旦被负面情绪冲昏了他的大脑,他好像就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就像我昨天在假期值班中接的那个投诉电话,一个学生家长投诉老师,让一般人看来根本就不是事儿的事儿,被这一对夫妻在电话里搞的,气氛特别的紧张;老师的一个无心之举,被他看作是奇耻大辱,对他们的孩子好像造成有多大伤害似的,非要为孩子讨回公道不可;并且把我们苦口婆心的解释劝导,当成是了为老师说话,和老师是一伙的,还非要质问“谁能管住你们?既然在你们这里得不到很好的解答,我就要一级一级往上反映,难道市长也管不了这件事,也管不了你们吗?”面对这样情绪的人,我们几个工作人员也显的无语;此时这样情绪激动的学生家长,别人再多的解权也说不到他们心里去,还一直停留在他们自己的认知行为中;这也是作为家长在特别愤怒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这是他们处理情绪的方法。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三季人”的故事,故事的大意好像是,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在院中扫地,突然来了一个穿绿衣服的人要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刚好外出没在家,这个绿衣人就问子贡“一年有几个季节?”自贡回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春夏秋冬四季!”两人为此争得不可开交,绿衣人不依不饶说:“错了,明明是三个季节。”,并打赌,等孔老师回来判定,错的人要向对的人,磕三个响头。
可谁知孔子回来后,看看绿衣人,对子贡说:一年确实只有三季,你就给他磕三个响头吧。自贡非常不解,一肚子委屈,问孔子:明明一年有四个季节啊,老师你怎么? 孔子说:你不知道那个绿衣人,是田间的蚱蜢变的?蚱蜢这种生物,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在它的思维里,完全没有冬天的概念!”言外之意,你对这样有情绪的人,跟他论什么长短?
那么有情绪的时候,大家都是怎样处理的呢?在前天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问卷调查,大家畅所欲言;有的人会摔东西、有的人会大吼大叫、有的人会猛吃猛喝、有的人会自我封闭、有的人会去找朋友诉说、有的人会自己静下来拿一本书看书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有的人会去喝酒、唱歌、或登山,还有的人会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做自己以前想做的事情,而有些人会与人大吵一架……等等各种各样的宣泄应对情绪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情绪的缓解。
人性观中强调人的独特性,我们可以相信每个人都会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出问题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解决问题不当,才会形成真正的问题。
所以每个人都会对情绪有自己的理解、接纳、包容,相信每个人都愿意做好当下,并为之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