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负面效应”: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事情总是印象深刻,一点小事就能勾起来。对于一些愉悦的事情则比较容易遗忘。
这源自于人类进化而来,在远古时代碰到野兽的时候,我们必要马上做出反应,打或者逃。
所以我们对于恐惧,危险,伤害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特别敏感。
从小到大我们都受过一些伤,被父母责备,被老师误解,跟好朋友绝交,跟恋人分手,离职……
这些伤就像一个个印记刻在我们心理,成为某一部分信念。“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受欢迎的”“没有人喜欢我”“世界是危险的”……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碰到一些相似经历,都会勾起我们的这些创伤,本能的反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都在重复受伤。被家暴的女人,换了一个老公后被重复家暴,在关系中被抛弃的人,还是被抛弃 ,孤独的人继续孤独,同样的坑我们会掉进去无数次…………
为什么会一直重复呢?
因为我们看不清真相,被人抛弃了,有的人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从而形成了“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信念,也有的人指向外界,形成“男人都是花心的”信念 等等。以致于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这样的信念来核对,在心理设立一道道防线。但是事实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去澄清,去沟通,去面对,多少人一辈子活在这样的误解和痛苦里。
那么如何去破解呢?如何走出谜团重获新生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万能的非暴力沟通,如何破解这个重复的魔咒。
非暴力沟通说,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一个人被抛弃时,我们可能产生的第一种反应:“我不够好,没有人喜欢我”。当我们沉浸在自己不够好的自我幻相里时,下次你遇见喜欢的人,你可能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主动去远离他人,制造出自己被人抛弃的假象。
也可能是第二种反应,指责他人,“怎么会这么没良心的,我怎么这么命苦”。当我们这样想时,就会特别的没安全感,在以后的生活中小心翼翼,一点不如意就恐慌,害怕被抛弃。
什么是第三种反应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很难过,我渴望链接,渴望体贴”。这个时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体会自己的情绪上,放在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上,没有衍生的剧情。
什么是第四种反应呢?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离开了,“他可能需要空间,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他可能感到累了,他想放松一下”。 他有自己的原因,所有的伤害的言语都只是他悲剧性表达的一种方式,他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我无光。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非暴力沟通就是运用注意力的方式。
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唯一稀缺资源,我们要把注意力用在刀刃上。关注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专注于我们想要的,而不是创造各种剧情。
当我们不在陷入到指责和自我责备之中时,我们有了更中立和客观的状态去看待这个问题。
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跳出来,用更高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 在这里我们没有无可奈何的伤害,没有看不清的黑暗,有的是一束笔直的微光,虽然没有特别明亮但至少能看清方向。
但不代表我们没有情绪,我们可以边有情绪边看清真相。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但不是因为你,你是独立的存在,你不是原因。
武志红老师曾提到过全能自恋的概念: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浑然一体的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孩子的全能自恋会觉得爸爸妈妈吵架都是因为我,成年人的全能自恋会觉得凡事与我有关。我无所不能。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学习去跳出自己的视角时,我们可以少受很多苦。
我希望未来大家在每一段关系中不要带着受伤,失望,被抛弃离开,而是看清,成长,看到真正的事实再离开,勇敢的去表达,勇敢的去感悟,而不是让自己陷入到绝望的境地。
没有什么是无法沟通的,没有什么是看不清的。透过表相去看到真正的症结所在,不为别的,因为你值得。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提到: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很多人因为这样一句话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我不够好,我不行,都是我的错的无力的牢笼中。 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你不是一切的根源。在那个当下,你已经足够好了。当你运用上帝的视角观察这一切时,更客观的看待一切时,你将获得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