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倒霉“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可是没想到,却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刚刚去了异乡,人生地不熟。
我们之间打了几个咨询课业的电话后,居然由原来的泛泛之交,开始保持联系,俨然成了要好的朋友。
对于朋友来说,大上海带着现实的繁华,让他一直自卑。
那段时间,朋友找我聊天的时候,话里话外难免带着抱怨:
“那个房东太可恶了,凭什么不退押金,还把我赶出来?”
“我今天和门口的保安吵了一架,他怎么能这么对我?”
“我跟你说,我今天特牛逼,在地铁跟一个泼妇直接开骂!”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劝他,人应该带着善意面对这个世界,那样自己的心里也会舒服的多,可是,他总是一口反驳我,那是因为你没有接触过一线城市,不知道这是什么环境?他一再表示,人就要狠一点才能保护自己。
听惯了这些“负能量”,我难免厌烦。
可是,我对待朋友一直抱着珍惜的态度,所以总是说服自己听一听她的诉苦和抱怨。可实际上,我却丝毫管不住自己想要逃离这种人的心情。
渐渐的,朋友的抱怨成了指责;
他甚至开始说服我理解他传递的“价值”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变得冷漠和自私。”
“所有的友谊都是建立在相互提供利益的基础上,我跟你说啊,我愿意给你打电话,就是我表达友谊的方式。”
“相信我,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想法,你要做的就是要足够高傲,紧紧攥住自己的利益,对抗所有人……”
我常常疑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得罪他了,似乎在他的眼里、心里,总是充满了怨恨。
对于生活,他一直试图寻找“险恶的现实”,来支持自己对于未知的恐惧,然后继续用争论和抱怨控制身边的所有人。
他总是习惯用阴暗、冷漠去理解世界,一边拼命摒弃自己的善意,一边对外强调自己的“攻击性人格”。
那时的我,面对他的偏执只懂得逃离。
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偏执”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到底是什么阻挡了你人生中的“幸运”?
其实,生活中觉得自己不幸的某些瞬间,往往会被不好的回忆所占满。那些幼年的难堪、恋人的争吵、夫妻的背叛和一些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常常会使人们陷入到不良情绪,包括悲伤、焦虑、甚至是抑郁。
一个人,若是总是被“负能量”所包围,那么身边仅有的温暖的人也一定会渐渐远离。
尤其是对于那些“偏执型人格”的人,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而是选择将记忆压在心底,让痛苦的感觉越压越重,然后主动地沉浸于“创伤记忆”中。
通常,他们有以下特征:
A、不允许自己轻易的相信任何人;
B、总觉得周围人身上都带着恶意,看不起自己;
C、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认为人与人的相处建立在利益上;
D、不敢付出真心、惧怕受伤;
E、认为自己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保护自己。
他们也许是这世界上最无助的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常常会包围他们。也许,他们依旧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可是却一直逼迫自己忘记善良,走向冷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伪善的世界里避免伤害。
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以对抗的姿态面对身边绝大多数人,一旦生活中出现任何“过错”,就开始埋怨别人,为自己找借口,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自我辩解。可悲哀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保护那个幼年受过创伤的自己。
为什么我总是陷入怨恨难以释怀?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固定的行为模式下,所习惯的待人处事的方式。而成长岁月的教育作用,就是帮助人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人格。
中心的来访者小颜,从幼年起,就常常因为过激的行为而跟人产生争执。小学时,他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就拒绝去学校;上了高中,因为更换了喜欢的班主任,就直接辍学;进入社会,因为跟同事的一两句拌嘴,气的直接跳河……
家人在无数次的吃惊和失望中,带他来到中心,经过心理咨询,确定为“偏执型精神障碍”。老师帮助他重新梳理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创伤记忆”,发现他在初中时,曾经长时间遭遇校园暴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高度紧张,保持警戒状态。慢慢的,他开时变得不敢相信任何人,甚至患有轻微的“被迫害妄想症”。反馈于人格中,便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习惯保持防御心理,并把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成年。
拥有“偏执型人格”的人,也许是众多来访者中,最不愿寻求康复帮助的。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把“侮辱和伤害”埋进心里,然后深深的陷入自己的主观臆断中,不愿意相信这个世界的一切。他们很多都面对过父亲的打骂或者母亲的溺爱,然后在成年之后,以更暴力的方式伤害自己,惩罚身边的人。所以,面对此种情况,家人更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怀,重视心理问题。
要知道,放弃偏执不是选择懦弱,你只有放过世界,才能放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