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和仁
街角偶遇蔡元培故居,晚上回家读到《论语里仁篇》里的句子,在论语看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影子,在蔡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论语》的影子。
《论语》里仁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蔡元培先生的生平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 [35]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 [32] 。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 ,景星学社名誉主席 [36] ,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2]
蔡先生的社会评价
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誉其为“老成硕望”、“勋劳卓著”;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赞其为“高年硕学”、“万流景仰”。
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
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我眼中的蔡先生
在觉醒年代中初识蔡先生,他的和善坚定,长袖善舞,他在学生、教授和政府中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学识渊博,更是充满了智慧,他内心坚持真理,也在现实中各种转圜,试图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
蔡先生是清朝进士,翰林编修,一路仕途的话,出将入相。他选择了反清,顺应历史潮流。
蔡先生北大校长,学界领袖,在北洋政府时期,总统和总理走马灯的换,蔡先生始终坚持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对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的行为,军阀行为始终处于抵抗和不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为五四运动和后来的民主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蔡先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历任教育总长,为国民政府建立教育体系,他很多的教育理念现在都依然适用。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学而优则仕,蔡先生也是如此,同时在反清、反北洋政府、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后任研究院院长,在每一次选择中,蔡先生都是依于道,而不是依于富贵,清朝可能给过他富贵吧,北洋政府也给过他富贵吧,国民政府也给过他富贵吧,他最后在研究院院长的职位终老。我想他忠于的不是权贵和富贵,是当初的革命理想,是他心目中救国救民的道。
在每一次选择之时,他都可以踏准节奏,选择对的方向,而不只是顾及眼前的富贵贫穷。他也没有清高到消极避世,哀怨社会,而是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蔡元培与教育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其72年的人生历程,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