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成语:聚精会神。
但是很多人哪怕有意识的让自己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可还是专注力集中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用错了器官。
聚精会神用的不是脑,而是心。
人们通常用意识集中的方法去聚精会神,但是,你发现,自己还是会“走神”。
我们人先天有“神、精、魂、魄”,后天有“志、意、思、虑”。
关于这几者的形成,《黄帝内经》中有阐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生我的是德,地之生我的是气,天德地气交流搏击就生成了人。因此,演化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叫做精,阴阳两精结合而产生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做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做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做心,心对外来事物有所记忆而留下的印象叫做意,意念积累而形成的认识叫做志,根据认识而研究事物的变化叫做思,由思考而产生远的推想叫做虑,依靠思虑能抓住事物发展规律处理得当叫做智。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神”是比较重要的。
简单来说,我每个人有两种“神”,一个是先天的叫“元神”。另一个是后天形成的叫做“识神”。
后天的识神就是由人的“志意思虑”所形成的。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驯化不断加强并发展,具有思维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元神和识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即:识神越强,元神越弱。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形与神俱”的状态。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内心的贪执妄少,也不容易生病,如果生病的话,简单通过“调节精、气、神”就可以了,因为病邪不会走太深,根本就不用针灸和药物。
再看看当今的人,后天的识神主导者了自己,然后就变成了“形骸独居”,换句话说就是“行尸走肉。
比如,整天抱着手机刷视频的人,他们后天的识神太强,导致元神“沉睡”了,他们成了“形神”分离的人,也就是行尸走肉一样,大脑一片混乱。
那么人类是怎么一步步从元神主导变成识神主导的呢?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最开始人兽同居的,是天人合一的,就是与天地精神、与万物相感通的。
这个阶段是没有识神的,完全是由先天的元神主导。
第二阶段:
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我”、有了“你”,有了黑白、美丑、对错、主客观,形成了分别心。
这个阶段识神产生了,志、意、思、虑,越来越强。
这个时候人们也发现了问题:与天地通感变难了,这个阶段的人还是懂得做事应该顺应天地,应该“合道”。
人们把天地同感能力好的人选出来,他们被称作“巫师”。
比如商周时期有大量的祭祀活动,这都是由巫师主导完成的。
那时候的巫师,既是祭师、国师,又是医师、科学家。
所以,在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时候,巫师既能呼风唤雨又能发明指南车。
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形态由“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变成了“王的意志”。
这个时候,王越来越多,巫师越来越少。
而且形成了两种文化冲突。
哪两种文化?什么冲突?
一种文化是“传统文化”,延续的是传统和天道,教育人们要“不妄做、毋妄行、按照规律做事”。
比如:儒释道、中医、琴棋书画。
另一种文化是“意志文化”。
谁的意志?
王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
王的欲望越来越大,虚妄之心越来越重。
比如,王想去打猎。
巫师说:今天这个时机不行,当下需要静养。
王非常不高兴,表面上遵从,内心想:你总是拿老天来限制我,干这个不行,干那个不行,非得找个理由把你杀了。
后来,巫师越来越少,王的“意志”扩张的越来越大。
没有了约束,人内心的贪、执、妄也越来越重。
王放纵着、肆意妄为着。
《道德经》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王的这种放纵逐步扩展开来,到了皇亲国戚,到了达官显贵,最后到了普通百姓。人们向往放纵心性生活。
为了更好的放纵,为了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开始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延续着贪、执、妄的文化。
人们建了房子,把自己包围起来,这再也没有机会连接天地了,也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当我们懂了人的识神是如何逐步取代元神的,有人会问:
如何“唤醒”元神?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我们少用一些脑,多用一些心,多一些聚精会神。
因为我们的元神存于心。
大道至简,行动起来就会有收获。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haoyunbaoze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2541/4a6b50b721841b20.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