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只是无意中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评分以及推荐值挺高的,所以就开始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来读。其实看书名有些奇怪(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也不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
书从她的记忆开始,讲他的父母祖父母等等一些身边人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父母均是大学生,且是名校毕业,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书香门第。先讲她出生,由于父亲工作变动从内地到香港,1~8岁左右生活富裕且无忧无虑,直到父亲因病突然去世,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未上过班的母亲,开始四处托人找工作来维持一家的生计,但是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在香港的生活举步维艰,母亲为了一对儿女的未来,不得不跋山涉水的从香港回到内地。在香港为了生命安全得到保证,他们不得已入了天主教。
再者就是回到内地后,内地也是战乱分分,他们随着目前靠着亲朋的接济,随着母亲的工作四处辗转,中间换过多所学校,最终她不负众望考上了北京的畜牧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工作,并与同班同学结婚,直到由于自己的失言,被判定为右派分子,被判刑六年,入狱后被丈夫离婚划清了界限。刑满后,继续在监狱就业2年最后被下放到农村。在农村1年经过辛苦劳动但实在无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最后去山西一带投奔哥哥,由于身份迁移困难,只有结婚一条路可走,只能下嫁大自己十多岁 的目不识丁,且带着儿子的农村大哥。其实在嫁人之前,在狱中有心仪之人,只是后来到农村后发现两个成份都不好的右派反革命份子,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就果断放弃了等待狱中之人的想法,下嫁了一个农村人。这种情况在现在看来实在是荒谬,但是在当时那就是普遍现象,为了生存没得选择。
本书最令我触动的是,主人公在战乱中、在监狱中、在改造时,在下放到农村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但是在她人生中的任何阶段,她都积极向上,且心底充满善意。不管在什么阶段,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能帮一把的人都会尽量帮一下。直到最后与前夫、狱友和解,她有一颗豁达宽广的胸怀。
这段历史,在历史书上只是寥寥数笔被记录,但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确付出了无数热血青春,虽然他们最后都被平反了,但是他们的青春年华都已不在,令人唏嘘,又无可无奈何。
书中描述了很多人的遭遇,农民、干部、老师、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读着的时候总是期待有好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奇迹,都是残酷到血淋淋的现实。活着已实属不易。
最后记住作者一句话,“我相信快乐得自己给自己找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