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似乎并没有特别的习俗。
通常是在腊月27、28,大家开始置办年货,然后自己做一些油炸食品,比如红薯圆子、面叶,然后打扫家庭卫生,名为“扫尘”。另外,也会清洗一些蔬菜、香料如蒜苗、小葱等等,准备后面接待客人时使用。通常在农民家庭里,一年也只做一次这样的大扫除。
到了29、30,大家开始祭祖,给逝去的亲人上坟。一年中,除了清明节,一般祭祖便只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来到逝去的亲人的坟墓前,过程也比较简单,烧火纸、焚香、放鞭炮、点蜡烛。这件事如今更多像是完成一道任务,亲人去世得久了,大家的哀思似乎慢慢也就淡了,毕竟,人始终是要向前看。通常上坟都是男性去上,据说这样比较好,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这样,但女性其实也是可以上坟的啊,凭啥就不如男性上坟好呢?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如何流传下来的。是男权社会重男轻女的结果吗?
大年三十的早晨、中午和晚上,通常是亲戚们团年的时间,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年夜饭。这大概是如今过年保留的最大的一点“年味”了。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常年都是在外务工,只有到了春节,大家一定赶回来过一个年,跟亲人团聚,并相互走动拜访一下。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经济压力的增大,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不回家过年,尤其是在一些工厂,春节期间加班可以拿加班工资,回家反而要花很多钱,为了钱,人们会放弃很多东西。我想起自己外出打工那些年,在家过的年是很少的,那些年我总是东奔西跑,每年到了年底都没有多少钱,而对于家,似乎也由初出去时的常常想念变成了不怎么想了。
大年三十,还有一项最大的传统,就是贴对联、门神等。只是如今的春联很多都不够讲究,上下联尾字的平仄声,很多都不准确。
除夕夜里,大家会守岁,通常在过了12点,即到了初一凌晨,则是出天行活动,一方面,要燃放鞭炮和烟花,另一方面,则会抱柴禾进厨房,据说是因为柴与财谐音,喻为开门大吉,招财进宝,只是如今很多家庭都已经不烧柴了,这种做法大概也就无从进行了。放烟花,过去应该很多老百姓是放不起的,我曾听父亲讲有人为了要改运,上山砍竹子回来燃烧,烧得噼里啪啦的,像鞭炮一样,后来果真发财了,不知道这传言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年初一,大家会穿上新衣裳,大人会给小孩发压岁钱。
大年初二,开始给亲戚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始了四处吃大餐的日子,这家吃了那家吃,亲戚多的,真的是几天都吃不完。只是,当很多长辈慢慢逝去,有时候能拜年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春节,印象中大家图的都是一个热闹,而这热闹,离不开人丁兴旺。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才像那么点样子,否则,总会觉得冷冷清清的,像是看别人热闹。
通常不到一周,农民们便普遍开始劳作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了,农民就该开始忙了,如今农业萧条,人们更多会去从前服务业、制造业等等,不等过完元宵节,很多人便早早离开家乡,外出工作了,毕竟找工作也不算那么容易。
年复一年,人们过着春节,辞旧迎新,可是旧似乎总也没有辞去,而新,似乎也始终没有到来,更多时候,人们不过是重复的过着日子。当然,或许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着一些新的打算吧!如今大家经常感慨过年没有年味,成长起来的人,似乎也都觉得过去的年更有味道,这种感觉上的变化,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人的心理主观作用呢?
2020年新冠疫情在春节时肆虐,今年是第二年倡导不拜年不聚会。我常常听到女性对此叫好,她们说春节做饭太累了,我想,这大概也反映出,在多数家庭里,男性依然很少承担家务?
春节的传统习俗究竟有哪些呢?这么多年,似乎大家也很少认真去关注。而这些习俗,在我们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有哪些是值得保留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