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开始考虑孩子这个问题的年轻男女都知道这句话,多少从长辈和朋友那边听来的。而作为一句古训,必然有其道理。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
富养的女儿不会贪图小利,能够长大之后不被利益所诱惑,能够培养出自身的气质,乃至气节;而穷养儿则是磨练男孩子的意志,早早地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及家庭责任,而不被现有的优越条件所侵蚀堕落。
我也记得我一同学家庭条件挺优越的,但是他一直寄养在他爸爸朋友家,给他这位叔叔家帮忙干活,那时候我很奇怪这个问题,问起我那同学,他却带着满满地恨意,说他爸爸对他不好,偏心之类的。
后来他爸爸做生意把钱都赔光了,就留给他一套房子,现在他也娶妻生子,每天操劳家里六口人的生活,而他妹妹幸运地多,嫁给了一个富裕家庭,但即使嫁出去了,她都相对她哥哥与父母亲。看到同学对于现在父母态度也不是很好,也许他心里只是残留着养育父母的道德理念而已。
在谁看来,都不愿意自己命运被谁操作,即使是以“对你好”的名义还是父母的名义。在年少时期也许只是听从父母安排,但是等长大后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看待这种安排则是非常现实与无奈。
1.生活不止只有一个声音
我们知道单听一个人的话一定会片面,而且会闭塞。
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父母的教育,兄妹的欢笑,同学的打闹,路人的争吵,朋友的开导;
我们需要不同的色彩,家庭旧照的泛黄,老人皮肤的黝黑,小孩花衣的艳丽,乡间小道的绿荫。
穷养与富养都是一个颜色的,一个声音,让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一环境里,也许可以非常安全,但也可以非常安全地老去,泛不起半点涟漪。
但谁知道,过了二三十多年的自己已经再无其他可能,也许侥幸就这么安稳地度过一辈子,最可怕的是他心里却存有一个不安分的想法,但一切都无能为力。
2.教义不应主动取舍
这种教育方式在理论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一种选择,但一旦选择了就会失去另一种选择。
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相反的方式,就是重男轻女,当然这种方式搁在现代社会已经共识下的反面。
但无论是重男轻女还是重女轻男,都是一种过犹不及的选择,其共同点在于对于生命的不同对待。在没有多大的价值成本的两种,我们都很容易作出取舍;但是两个富有生命且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个体却被自己主观意识进行不同对待,这是无法让人认同的。即使我们以爱的名义,都无法剥夺另一个被公平对待的权利。
在中国社会,有多少子女在劳累中停歇下来,都不忘对于自己命运及父母的抱怨。原因无非在此。
3.亲情优先于“理性”
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是人出生的根本,并延续这一关系线一辈子,代代相传。而理性则是通过生活中经验积累而总结获得理论结果与思维方式的结合。
在我看来就像先要是一个人,再如何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过程。
在父母选择何种教育方式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看似非常理性的想法的,并基于为他好的出发点进行巩固加强,心理也清楚这种方式会让与自己儿女保持距离,但是为此有种舍身取义莫名的正义感。这种执念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不仅抵挡了来自别人的质疑,儿女的抱怨,而且安抚着那颗本不强大的内心。
亲情优先于“理性”
这也是一种执念,不同的这种执念是其可预见性的----其乐融融,和和美美。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团圆与和谐的,这种切身体会的亲情不是什么可以取代的。
我们也可以毫无理由地去支持我们这种执念,至少背后有真正的一家人。
时代的发展给予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不是极端的选择其中的某一种,而是体验不同,感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