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决定去西山,打算独自重温上次在徐娜和夫人带我走过的路去一个不知名的山顶。那是一条她们偶然闯出来的路,估计没有人走过,最终能来到一处景色开阔的山顶。
从进入西山公园开始,同夫人视频了几次,希望快速找到那条路的起点。最后我相信找到了起点,却决定放弃对这条路的探索。我决定改走所有人的路,改为去等位于鬼笑石的最高峰。一路上走得很累很辛苦,尤其是爬到1600步的时候,觉得自己要上不去了。
及时反应
这条路我不能走,我要走大路
身体感觉
紧绷和无力
内在对话
我一个人走这条路,要是有危险怎么办
我去攀鬼笑石吧,比这个山顶更高,景色更好
大家都走的路的确很没劲,但没有危险啊
内在感受
有点心慌和恐惧
情绪钩子
小时候父母吵架,老爸摔门而去,老妈虽然在家里也不理我。需要征求她意见的时候,会被她接机泄愤,骂我蠢和无能。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候。如果有这种非得征求她意见的事情,我会自己拿主意。我心里想的是,我这么做更稳妥更安全,一定不会让她生气的,即便是有些小错,但我已经尽力了,有错也不能怪我。做事的时候我是惶恐的,是心乱如麻的,像只无头苍蝇。
限制性信念
如果我拿到一个所有人都会觉得有难度的结果,绝大部分人都会满意的,我的付出就是安全的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
我回看自己登山的动机,还是为了索取夫人的看到,希望她能看到我独自一人,也能把自己照顾好。这还是一份对母亲的投射。
由于夫人忙着别的事情,我知道不能打扰她,但心里对独自去走无人走的山路是有恐惧的。于是我自行改变决定。用一个我觉得能拿得出去的结果(登上最高峰了)去交差(告诉她我没去小山顶,但登了最高峰)。
带着这份有点惴惴不安的心情去爬山,我并不享受。平时觉得没有太多难度的山路,也变得异常的吃力和不堪。爬山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有事,也无法临在地体验大自然的美。反倒是登顶之后,心情变得特别轻松,有一种完成任务的轻松,心里的惴惴不安烟消云散。下山后,给夫人发了条微信,轻描淡写地提到我等了最高峰,心里的对话是,你不满意我也没办法,但我也走了少有人能到的地方。
回看这次登山,我看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依然在模式里打转。索要关注而不直说,潦草应对却不能心安理得,爬山是去放松而我却落了个身心疲惫。。。
新的视角和选择
上周我觉察到自己模式的启动点是“为难”,这次发现自己模式的启动是“将就”。但凡将就之心启动,我就会寻找安全和难度小的方式去实现,而完全忘了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