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采铜老师的《精进3》,这本书中提到一种高效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读后很受启发,分享给大家。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职场新人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竟然都用不上,于是就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他没有想通的一点是,学校教育中给你的知识体系,最终通向的是学术研究,而企业中所需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在内),最终通向的是解决现实问题,于是出现不匹配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因此,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要尽早意识到这种不匹配,千万不要抱着学校里给你的技能树不放。
我们常常听有些人这样说“我要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或者“我要找到一份我能胜任的工作”。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需要找到一份工作,让这个工作所需的技能树正好跟我已经拥有的相匹配。可是这可能吗?
更好的思路是这样的:“其实啥工作我都能干,只要你能给我机会,我可以马上学起来。”如果工作需要我点亮一棵新的技能树,我就点亮一棵,如果需要我点亮两棵,我就点亮两棵……也就是说,不是让工作去适应我的知识体系,而是让我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进化、进化,然后去适应同样在不断变化的工作。
一个人要想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他需要想清楚一些问题。
一是我是拥有了一些知识,可是这些知识就够了吗?
二是有了理论还不够,我还要了解“他人的需要”。因为知识的价值正体现在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来解决问题。知识不是用来“自我服务”的。
三是在我们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没有现成的、成熟的训练体系。
因此,要想成体系得学习,你要学会扮演一个角色,那就是——“我要成为我自己的教练。”
如果你只是随意地找一些书来看,或者只是跟风地报一些网上的课程,或者仅仅是跟踪关注一些网络推送的文章,就以为自己在学习了,其实并没有多少效果,你没有“结构化”。
读一本书或者听一门课,能起到的效果往往只是“入门”,或者门还没入,只是“敲门”。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个领域上形成一棵技能树,那么这本书或者这门课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罢了。你需要用这本书、这门课作为引子,去搜集、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包括找来更多的书、更多的课以及其他资源。
当然,更好的方法是,把这些资料按从易到难的梯度排列起来,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本来就很多很多,我们缺的不是资源的数量,缺的是“组织”。
就是说,我们需要结构化地去组织这些资源,组成一个方便我们由浅入深地去学习和掌握的结构。把现有的学习资源“结构化”,就等同于我们给自己专门“定制”了一个课程,这就是教练该有的样子。
但是有了课程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训练环节。那就意味着,我们要给自己出一些题目,或者让自己完成一些任务。
比如,学完一本书,可以出一套题考考自己,看是否自己真的学明白了;学完一门课程,把它运用于生活中,看看是否有效果等等。
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反馈频次,迅速调整,再次尝试,循环反复。
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获得反馈的最好方法是“做一件让自己出糗的事”。出糗,就意味着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把自己放在众人面前,任君品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如果你碍于面子,不敢让别人来评价自己,也就无法获得能让自己得到改进的反馈。
以上这些,最好是整合成一个系统。
我作为我自己的教练,我的目标是在某个领域建起一棵知识和技能之树,所以我整合了我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源,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排序,变成了一个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并且我给自己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是循序渐进的,难度逐级上升,同时我把我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别人看,哪怕是出糗也不怕,为的是获得真实的反馈。
当然,知识体系最终的检验一定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完成的,如果我已经培育了一棵小树苗,那么就可以把它放到工作中去磨砺,然后慢慢使它长大。
要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成为自己的教练,使我们的学习“结构化”。
也就是成为主动学习者,简单来说,系统化学习有四个步骤:整合资源—循序练习—阶段展示—获得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