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篇关于写作时如何把握内容比例的文章,作者犀利地说:“若你提供所有细节,不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你其实是在非常傲慢地对待他们。”
确实,现如今不论是看电影、电视剧或短视频,我们都习惯了从一个场景跳跃式地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还能从空隙中脑补出好些个故事情节,根本不需要冗余啰嗦漫长的过渡镜头。
想起自己刚刚开始尝试写短篇时,就试过啰嗦半天主角还没出场的情形(当然,至今也没能把握得很好)。在自己的行文习惯里,有时真的很难判断自己所写的内容会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又怕写得不够详细而缺失了重要场景细节,所以在某些段落写着写着就用力过猛了。
怎么在文章写作时自如地掌控比例呢?如何避免比例问题呢?那篇文章的作者说:多留心。只要留心自己的故事,大多数严重的比例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毕竟,如果在某个特定角色或情节元素上花了大量时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读者自然会认为这个元素在故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花时间塑造的角色无足轻重,或者详细设置的情节元素并没有被继续展开,读者会觉得被骗了。
比例恰当并不意味着没有质感。传达出叙事者性格的带有哲理意味的旁白、与主要情节相呼应的次要情节、背景介绍中的古怪角落,总会找到合适的空间,让虚构的世界更加立体。其中的诀窍在于,要对与故事整体南辕北辙的内容(甚至是古怪离奇的内容)和与故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内容区别对待。
文字作品写下来后,隔几天或几周再来读,像第一次读那样对待自己的作品,这时是站在读者而非作者的角度对待这个场景,可以有一定的客观性。
读的时候,不要想着边阅读边修改内容,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对哪部分最感兴趣?什么地方最生动?哪个段落引人入胜?什么内容让我感动、着迷、不安或快乐?这时,可以用便签记下当下的反应。
角色替换后,所产生的微妙而神秘的共鸣,会让自己快速确定喜欢的部分,然后再看剩余的内容是不是必需的?有没有多余的内容(可能是明显不需要的多余内容)?或许可以删除、增加润色?这个过程非常有效,因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往往也会是读者感兴趣的,如果我们自己读下来都对某个角色感到不舒服,那么读者的反应也一样会难受。
网友评论